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以中央之国的方位来说,最为熟悉的当然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角了。在张骞为汉帝国打开西域之门之后,帝国很快也开始强势插入这一区域。只不过,此时藏族的先民还没有渗透到此,汉军将士所遇到的对手,主要是活跃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相接地带的羌人部落。至于说帝国在此控制了哪个板块,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张骞刚刚告别汉武帝,准备进入河西走廊时,我们就已经对这一怎做过详细分析了。这个板块就是“河湟谷地”。

从地理结构来看,河湟谷地应该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但就谷地东面开口的结构,使其成为青藏高原中,最有机会接收太平洋水气的板块。这也使得河湟谷地的整体自然环境,更接近于黄土高原。黄仁宇先生曾经为中央之国设定过一条“15英寸等量雨线”。也就是说,年降雨量在15英寸以上的区域,是华夏农业文明自然扩张的区域。低于这个降雨量,就很难形成大规模农业区了(除非让中亚——西域那样,有高山雪水补给)。能够适应这种干旱条件的,是那些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在这一背景下,农牧分界线也就与这条“15英寸等量雨线”基本重合了。

15英寸折合成我们常用的毫米单位,相当于381毫米。这恰好也就是河湟谷地的年均降水量。也就是说,这片本有机会成为高原土著风水宝地的土地,同样有条件成为中央之国核心区的西部边缘板块。至于结果,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在一场对耕地的争夺战中,占尽优势的华夏农耕民族,没有理由不取得胜利。至于试图在黄河上游谷地立足的高原土著部落,能够覆盖的就只有那些降雨量小于15英寸的边缘地区了。

尽管在汉帝国扩张至河湟谷地时,青藏高原内部的民族结构还有些复杂。但今天我们已经将“藏”民族代指青藏高原的土著了。简单的从黄河上游河谷地带——青海湖区一带的行政建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河湟农业区的周边,分布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六个明显带有高原土著标签的行政区。而在这地区在藏区的内部结构划分中,被称之为“安多”。

安多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尾部、下部的意思。这也就是说,安多藏区并非整个藏文化的发源地,而是后期拓展的边缘板块。由于整个黄河上游河谷地带适于农耕的土地,被从黄土高原而来的,更为强势的华夏族所覆盖,草原成为了安多藏区的生存基础。这也使得“马”这个带有强烈游牧气息的物种,成为了安多藏区有别于其它藏区最为明显的标签(卫藏的菩萨,康巴的汉子,安多的马)。

安多之所以没能成为藏文化覆盖区的地缘中心,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办法和华夏文明竞争河湟谷地。试想下,如果覆盖河湟谷地农业区的是藏族,那么黄河上游河谷地带肯定会成为和拉萨所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竞争的高原核心板块。只是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原土著,应该就不只是藏族了。最有可能发现的情况,就是青海、西藏被两个不同民族所覆盖。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当华夏民族还不能稳定控制河湟地区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就曾经多次出现过了。羌、吐谷浑这些民族都曾经试图据黄河上游河谷地,对抗来自青藏高原南部、黄土高原,甚至蒙古高原的地缘压力。只不过现在,这两族的后裔虽然都还能位列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列(羌族、土族),但各自二、三十万的人口,以及外部的大环境,让我们很难再相信,百年之后还能不能看到他们的存在。基于政治原因而进行的民族身份认定,和吸引猎奇目光旅游经济,将会是这些历史民族后裔最后的两根救命稻草。

既然安多藏区缺失了农业核心区这一环,让自己在整个黄河上游河谷地带,以及藏区中都处于边缘地位。那么黄河上游河谷地带南部,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情况会不会好些呢?这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一区域可以贴上一个范围更小的地理标签——横断山脉。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横断山脉这种河谷深切、排列整齐的结构,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而填充在这些河谷当中的,正是中国南部的几条大江:长江、澜沧江、怒江(以及它们的上游支流)。将山、水特征都包含这板块标签中的话,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横断山脉河谷地带”

横断山脉在中国的自然基因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大量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物种。大落差的峡谷地貌,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水气在各区位所施加的影响大小,是横断山脉地区物种繁多的环境背景。而这种环境的多样性,也影响到当地的地缘结构。官方所定义的56个民族中,有一半能够在横断山脉中找到(其中还有部分是横断山脉所独有的)。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88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88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