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每一条河流,都会有一条正源。从位置上来看,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北部,最终在现在新疆喀什汇集而成的“喀尔喀什河”应该是塔里木河的正源。这一点,古人也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开拓而认识到了。由于帕米尔高原在古典时期,被称之为葱岭,因此在历史记录中,这条直接影响塔里木盆地地缘结构的河流,也被称之为“葱岭河”。不过古人的想象力,显然比我们更为丰富。既然中央之国可以从黄河流域,透过河西走廊——疏勒河——罗布泊——塔里木河,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葱岭,那么葱岭河又为什么不能在水系上,与黄河连为一体呢?

以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而言,塔里木河显然是不可能成为黄河源头的。但对于古人来说,让他们在青藏高原上去找寻黄河真正的源头,的确有点勉为其难了(所以李白才会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相比之下,沿着帝国扩张的路径,去为黄河设想一个源头,要更为简单可行。这其中唯一的技术问题在于,疏勒河并不是一条贯穿河西走廊的河流。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流向问题,你也不可能从黄河岸边,一路沿河走到葱岭。不过,对于浪漫的古人来说,这也并不是大问题。就象他们无法从常理解释,济水与河水的交叉问题时,就认定济水是潜行于地下,穿越黄河一样。如果一定要认定葱岭河是黄河之源的话,这种解释一样可以适用在葱岭河与黄河的连接问题上。

古人曾经的这个设想,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有点可笑。然而从地缘政治角度上来说,这样说却是十分有意义的。最起码黄河流域和塔里木盆地被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让中央之国在西域的扩张,显得更有地缘基础。事实上,类似的地缘设计,在中央之国整合西域的过程中,时有发生(其实今天也一样有)。如果要想接近塔里木盆地与中央之国核心区的关系,仅仅从地理认定葱岭河是黄河源头是不够的。因为地缘与地理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加进了“人”的因素。如果能让华夏民族与塔里木盆地发生渊源,中央之国在西域的统治就显得更顺理成章了。

最初为中央之国做这样设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为汉帝国凿空西域的张骞。只不过,在他交给汉武帝的报告中,喀尔喀什河并没有被认定为是整个塔里木盆地水系的正源。张骞为黄河所认定的源头,是塔里木河上游四支流中位置最南的那条——于阗河。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定,是因为这样做的话,塔里木盆地就不仅与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水相连的地理关系,更有了内容更为丰富,地缘上的渊源。

将牵强的地理关系进一步演变为地缘渊源的关键词是“昆仑”二字。在华夏民族的上古神话中,昆仑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并被视为是华夏民族的起源地。就我们之前所做的地缘推理来说,这座承载了华夏文化源头的圣山,应该是在湟水河谷的东端(湟水与大通河相交处)。而湟水河谷也应该是华夏民族真正的起源地。然而在汉帝国准备染指西域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推理似乎有些太过保守了。最起码你没有办法在对外交往中,理直气壮的来句“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领土”这句话。在这种情况下,昆仑山如果位于西域,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将于阗河定位为是塔里木河水系的源头,再将之认定为是黄河之水的初源。而这个源头又发源于华夏民族的起源地——昆仑山。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地缘关系设计。这样做不仅能够让汉帝国对塔里木盆地的政治扩张,显得名正言顺,更能接近两地民众的心理关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时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土著,包括为盆地扼守东大门的“楼兰”在内,在种族上都明显有别于华夏民族,否则的话太史公也许会想办法帮助这些绿洲部落认祖归宗的。

上述解读,可能会让一部分朋友感到不舒服。似乎是在暗示华夏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有明显的捏造痕迹,或者说现代中国在西域的统治,有法理上的不足。一方面,有了汉、唐、清三代在西域的经营,现代中国已经不需要依靠张骞所陈列的这些证据,来接近西域与核心区的地缘关系了;另一方面,单从地缘关系上来说,华夏文明也的确与西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华夏文明诸多独特的因子中,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玉”文化,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所谓“美石为玉”,玉文化实际上是石器文化的终极体现。在欧亚大陆上,之所以在中央之国的土地上,能够形成如此登峰造极的“石”文化,根源还是在于东亚大陆在地缘上的孤立性。这种孤立使得欧亚大陆中、西部率先掌握的一些技术,无法快速传播到大陆的东端。这其中,就包括金属的使用。然而另一方面,东亚适于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大环境,又使得华夏民族的祖先可以较早的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并由此产生更高的生产力(特别是在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之外,富余的生产力)。两者相结合,就产生了独特的玉文化。

类似的现象,其实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美洲大陆也同样有。同样因为封闭,成熟的象形文字、玉石文化在美洲文明中也同样出现。并因此而让人产生华夏文明与美洲文明之间有某种传承关系的错觉。当然,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是探讨半封闭的华夏文明,与全封闭的美洲文明之间的异同点。我们所关注的要点,是在于华夏玉文化中的“和田玉”来自何方。

既然我们将玉文化中的主角,叫作“和田玉”,那么和田自然也就应该是这些玉石的出处了。相信大部分的朋友,脑海中都应该有和田位于新疆的概念。不过要说到它的具体位置,就未必有那么多人知道了。当然,这很容易在地图上查到。我们在这里能够提示的是,张骞当时之所以称这条河流为 “于阗河”,是因为当时依河而建的绿洲国家叫作“于阗”。而在今天,为这片绿洲所设定的行政区则叫作“和田”。至于河流,现在自然也叫作“和田河”了。

对于张骞来说,玉石无疑是他将于阗河认定为塔里木河源头,其发源地认定为昆仑山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最终也得到了汉武帝的正式确认。以至于我们今日所称的昆仑山脉,就是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了。当然,随着中央之国在西域的进一步渗透。于阗河作为整个塔里木河源头,并充当黄河之源的定位,又有些局限了。因为从地缘关系上来说,葱岭对于帝国经营西域的重要性,要远高于产出玉石,流出和田河的昆仑山。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塔里木河水系的地理结构,又以葱岭为中心重新定义了一次。至于这次又是如何修正的,我们等到张骞走到葱岭时再揭晓迷底。

张骞、汉武帝,以及其他有志于接近西域与中央之国地缘关系的人,其实只是在政治层面上,帮助塔里木河流域修订认知结构,并没有实际对塔里木河的实际结构,作出主动改变。今天的我们,如果想从地理关系角度入手,接近双方的地缘距离,就有机会做更多的事了。近年来在网上所热炒的“海水西调”工程,就是一种设想。尽管这个设想有些异想天开,但单从该设想所可能造成的地缘影响上来看,又何尝不是在塔里木盆地与黄河流域之间,拉出一条水路关系线来呢?如果真有可能成行的话,那么它所能造成的地缘影响力,就不只是张骞当年所期盼的文化方面的联系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并不代表我个人认为此项工程在技术上可行。如果从地缘连接线的角度来说,沿丝绸之路打通一条贯穿东西的高铁线,会更为可行(现在也正在做)。同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汉帝国,其实也没有办法真的将于阗河与黄河串连起来,接近西域与中央之国关系的实际手段,还是在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不过,相比古典时期人类有限的技术手段,大自然对于塔里木河流域结构的影响,就要大的多了,它甚至让塔里木河干流,有了南、北两线之争。而这两条线路的变化,不仅关系到罗布泊洼地的命运,也关系到楼兰的存废问题。至于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8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8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