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在这个星球上,决定一个地理单元潜力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它的水资源状况,有水人类才能生存,而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能去开发土地的潜力。对于远离海洋的这片干旱地带来说,水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有高山流水滋润的土地,都有机会在历史上拥有一席之地,演绎出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而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因河流枯竭湮没在沙漠之中的古代文明,更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相比那些被沙漠吞噬的,曾经的绿洲,河西走廊是幸运的,因为它背靠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原水塔——青藏高原。虽然从整体上看,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阻挡,加剧了整个亚洲中部的干旱状况,但这并不妨碍青藏高原之上的雪水,为它的边缘地带来一抹绿色。

其实即使不考虑河西走廊与黄土高原紧密对接的关系,匈奴右翼的部落联盟,在试图向南寻找新的草场时,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与大湖盆地同经度的区域内,紧贴青藏高原东北角的河西走廊,是唯一成规模的绿地。作为河西走廊“靠山的”祁连山脉,其4——5000米的平均海拔,使之更有机会拦截到更多的水气。而西北——东南的走向,也使得祁连山脉比之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更能接触到来自太平洋的水气。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风水”一词的话,作为东亚大陆,最后一块能明显接收到太平洋水气的板块,祁连山脉和河西走廊在历史上,能够比较稳定的成为华夏农耕区的一部分,与大家能够同享同一“风水”带不无关系。

从地理位置上看,黄土高原之上的华夏族,应该更有机会渗透到河西走廊。问题是,对于这个从黄土中,发现农业潜力的族群来说,东部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毕竟,在与华北平原等东部板块相比,河西走廊可供农业开发的那些土地,就不算什么了。只是当游牧民族,从西、北两个方向对中央之国造成强大压力之后,华夏文明才会去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农耕线尽量往西、北两个方向推进。在压缩对方游牧空间的同时,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缓冲之地。

华夏文明对河西走廊不不屑一顾的态度,也让西来的欧洲游牧民族,和蒙古高原的亚洲游牧民族,有机会先行一步渗透至此。前面我们也说了,在技术上有先发优势的欧洲游牧民族,是最先渗透到西域和河西走廊的。至于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他们如果也就想把牛羊放牧到河西走廊,反而要比华夏族要更困难。因为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是大片的戈壁荒漠。如果来自中部色楞格河流域的游牧部落,想染指河西走廊的话,他们必须穿越蒙古戈壁、阿拉善戈壁两片荒漠地带。考虑到困难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收益,这个战略方向显然不是选项。因为仅仅穿越蒙古戈壁,色楞格河的游牧民们,就可以很快看到阴山北麓的草原,并觊觎长城以南的财富了。相比单于自己率部从色楞格河流域到达河西走廊的距离,以大湖盆地为基地的右贤王诸部,渗透到河西走廊的距离就要近上许多了。在翻越了海拔不算太高的“戈壁阿尔泰山”之后,阿拉善戈壁,是他们进入河西走廊腹地的主要障碍。

既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匈奴人争夺河西走廊的道路都绕不开“阿拉善戈壁”,那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片比蒙古戈壁,还要干旱的土地,是什么样的结构了。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位置,以及范围。在《匈奴右翼地缘结构图上》,我们很容易找到阿拉善戈壁的地理边界:戈壁阿尔泰山——阴山山脉——贺兰山——天山山脉(最东端的“北山”)——河西走廊。对于希望从一般行政地图上,了解阿拉善戈壁大致位置及范围的朋友,这一点也很容易做到。如果我们把“内蒙古”的轮廓看作一条 “龙”的话,阿拉善的位置就是龙尾。要是你手上的地图,能够标示出地区一级的行政边界的话,很快就能够看到,这片戈壁的行政名称是“阿拉善盟”。

从行政地图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阿拉善戈壁的地理范围,也同样能够锁定河西走廊的位置。哑铃形状的甘肃省,其轮廓本身就显露出了它的建制使命——连接西域与黄土高原所代表的“华夏核心区”。西域地区的东大门“北山”(天山最东端),以及黄土高原最西部的陇西、陇东二高原,是这个哑铃的东西两端。而中间细长的地带,就是“河西走廊”了。

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解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都不是一件难事。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域、蒙古高原四大板块的交汇之处,使得河西走廊的那条狭长的绿色带,承担了太多的地缘使命。然而说到河西走廊的地理结构,想来却会有很多人有误区。因为从板块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的绿洲带并非我们从表面所感觉的那样,是一条带状。

如果仅仅从交通枢纽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关注的,的确会是河西走廊紧贴祁连山脉的那条走廊地带。在这条走廊之上,汉帝国在驱逐匈奴人之后,所建立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城,至今仍然在中国的行政地区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是当我们在审视河西走廊原始的地缘潜力(有多少绿洲,能承载多少人口)时,视线就必须向北延伸了。实际上,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从甘肃地图的外轮廓上看出端倪了。在这个甘肃哑铃状的外轮廓上,河西走廊所代表的中间地带,并非是条边缘光滑的带状,而是在东北方向有两个明显的凸起。常识告诉我们,如果这两个深入阿拉善戈壁的凸起,只是一片对农、牧双方用处都不大的荒漠,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划入一个位列核心区的省份的。也就是说这种行政分割法,很可能意味着这两个区域内,存在着足以让双方争夺的绿洲。事实也的确如此,甘肃中部的这两个凸起的确是两块依附于河西走廊的绿洲——居延泽和潴野泽。这两个标签的得名,来自于历史。如果大家觉得,这两个二千多年前的标签有些陌生和拗口的话,我们也可以用“额济纳河绿洲”和“民勤绿洲”来代替。前者来源于滋养这片绿洲的河流(额济纳河),后者则得自建制在这片土地上的县级行政区(民勤县)。

居延泽和潴野泽两个古地名,明白无误的表明了这两片绿洲,在历史上是和一片湖泊伴生而成的。即使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在额尔济纳河下游,紧邻中蒙边境的地方,看到有两个小型湖泊存在。而在两千多年前,又被称之为“居延海”的大湖,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面积堪于现在中国的第一大湖——青海湖相比。如果宽阔的湖面,能够为周边地区带来多少绿色,就可想而知了。

在漫长的历史中,作为河西走廊绿地的一部分,居延海畔发生了无数故事,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发生在西夏时期。这倒不是说西夏对于居延泽绿地的经营,有着过人之处,而是因为西夏人在居延泽畔所建立的重要据点——黑水城。黑水城得名于“黑水”,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额济纳河(也称“弱水”)。20世纪初在这座被沙漠所湮没的古城中,俄国探险家发掘出了无数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被俄国人带走的文物,在西方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也第一次把这个消失的古国,呈现在西方人面前,并且让对西夏的研究,成为了一项世界性的课题。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说,这又是显得那么的无奈,因为你必须仰仗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才能更清晰的了解,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

说到这里,顺便澄清一个误区。曾经不止一次有朋友问,为什么西夏仅仅凭借西套平原,就能够和辽(金)、宋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实际上,西套平原只是西夏国的核心区。在西夏的版图中,包括居延泽绿洲、潴野泽绿洲在内的河西走廊绿洲,以及河套地区的后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都曾经完全属于西夏(自然也包括这些绿洲相间的整个阿拉善戈壁了),其控制区甚至还渗透到了前套平原、陇西高原、陕北高原的边缘地区。这样的控制区,基本就相当于匈奴右贤王在漠南的领地了。如果中央之国,处在统一的政权之下,应该说还是有足够的国力,解决掉这个强悍的邻居的。可惜的是,正处在多方角逐的阶段,宋、辽(金)二国的百年对峙,让西夏在与两大强邻的政治斡旋中获得了生存空间。当然,如果西夏本身的地缘潜力太弱,还是没有资格做到这点的。而在之前汉、唐帝国对西北这些水草丰美之地的农业开发,无疑极大增强了西夏领土的地缘潜力(前提是党项人必须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执的坚持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很显然,他们做到了。)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70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70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