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从战国后期开始,匈奴所代表的蒙古高原游牧势力,就开始向南渗透。其实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并非始于战国。事实上,华夏民族的原始基因,与游牧文化的关系,本身就十分密切。这种关系,在周、秦两代的崛起过程中就很容易看到。不过秦以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地缘博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通过秦人的努力,中央之国开始转入集权式的社会结构,并将这种被归结为“大一统”的思维、组织方式,牢牢的根植在了文明的基因中。如果按照传统的归类方式,那就是中国自此进入了“封建”王朝时代。只不过,用“集权帝国”来形容这个延续了二千二百年的时代会更合适。

其次,在中央之国开始从封建“王朝”时代,转入集权“帝国”时代时,游牧文化也开始了质的跨越。简单点说,就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的,亚洲游牧文化,同样开始了集权的趋势。很难说,这种趋势没有受到农业文明的影响。只不过从形式上来看,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拷贝中央帝国的组织形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从结构上来看,游牧政权更象是周天子时期的“封建”时期,既内部虽然尊卑有序,建立了等级制度,但每一个部落有享有自己独立的领地,彼此之间的关系处理,也类似于周王室还拥有控制力的时期。

如果说,中央帝国的真正建立、成熟,秦人的功劳大些,还是汉朝的贡献多些,可能还有些争议的话,那么实现蒙古高原统一的功劳被计在“匈奴”头上,应该就没有异议了。这个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在河套地区与赵国进行过精彩博弈的游牧民族,成为了第一个“草原帝国”的建立者(所谓“帝国”其本质就是权力集中使用,从这个角度看,统一蒙古高原的匈奴,就可以当得起这二字的)。

匈奴统一蒙古高原的时间,到底是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完成,还是在秦汉相接时完成的,并不是一件十分确定的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刘邦击败项羽,得以建立汉帝国时,他所面对的匈奴,已经是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了。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匈奴,已经统一了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阴山的蒙古高原。

其实象所有历史事件一样,匈奴帝国的建立,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历史的偶然性。说历史的必然性,是游牧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势必会出现统一的趋势;而说历史的偶然性,就是哪一个游牧部落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就要看“人”的努力了。这个解释,相信也有助于解答一些朋友心中的困惑,既到底英雄人物能不能决定历史(简单点说,就是看你怎么理解“历史”二字了。我在这里谈的,更多的是“历史趋势”,而不是谁顺应了这个趋势。)

作为活跃于蒙古高原的众多游牧部落之一,匈奴的起源之地一直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关系到匈奴帝国建立之后的结构划分。要想了解这一点,我们先要对蒙古高原的地理结构,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很多时候,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低地的我们来说,高原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其实高原只是海拔比较高罢了,身处其中,除了有可能会有高原反应以外(那也要高到一定程度),能直接感受到的高度,还是相对高差。山脉、丘陵、盆地、平原这些地理形态之间的海拔差,并不象它们的绝对高原那样吓人。从蒙古高原的地表结构来看,总的来说是一个被山脉切割的低缓丘陵地带。这些纵横于蒙古高原的山脉,也把蒙古高原表面,分割为一个个盆地或者类盆地区。而这些山脉之间的相对低地,则靠着收集周边山脉的河流之水,成为了一片片草原。

如果以山脉为切割,把蒙古高原划分为一个个地理单元的话,位于贝加尔湖南部,由外兴安岭(雅布洛诺夫山脉)、肯特山、杭爱山、唐努乌拉山、东萨彦岭围就的这片,位置居中的高原腹地,无疑是整个蒙古高原内部的核心板块。这个类盆地地带内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河流从多,且均匀分布。由周边山脉上流入腹地的河水,首先是汇集到了一起(色椤格河),然后向北注入了贝加尔湖。也就是说,从水系的角度来看,蒙古高原的这块核心板块,是被扇形分布的“色楞格河水系”均匀覆盖。这种地势低缓,水源充足的结构,无疑是有利于连片草原的形成的,这也让色楞格河水系地区,成为了众多游牧民族的驻地,而最初的匈奴部落,也正是活跃于色楞格河上游地区的一支游牧部落。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6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6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