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除掉秦地被一分为三以外,其他诸侯故地也在尊重地缘属性的情况下,进行了切割(象欧洲人那样,横平竖直的用数学方式划界,在中国是不会发生的)。比如巨鹿之战的被援助方——赵国,就被一分为二,北部为封建在高地之上的“代王”赵歇;南部为主控河北平原的“常山王”张耳。而赵国的北邻燕国,也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了切割。“辽东王”韩广,得到了燕山及辽东的土地;而燕王臧图,则分得了燕国在河北平原的核心区。

在灭秦战争中,就已经内斗不止的齐地,也和秦地一样,被分成了三部分,只不过和其他诸侯之地略有不同的是,这三个齐地之王,都和当年的齐国公室,有血缘关系。相对算得上,根正苗红吧。其中,齐国的核心区,以临淄为中心的区域,被封建给了齐王“田都”;胶东半岛这块齐地的后花园,成为了胶东王田市的领地;至于泰沂山脉腹地,以及东河济平原的齐地,则是“济北王”田安的国土。

从上述分封我们可以看出,出身并不是项羽在分配战利品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这位军事家来说,在之前的战争中有多少功劳,才是决定你命运的根本因素。当然,这其中也不会没有一点政治考虑。在张楚时代自立的那些诸侯王,都没有想当然的继续故国的国名,并得到所属地的核心区。象被挤压到边缘山地之中的原“赵王”赵歇(现在的代王)、原“燕王”韩广(现在的辽东王),都是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些新贵,项羽更愿意让那些业务精英,得到更好的土地。这种政治上的设计,从表面来看也的确能达到平衡的效果。最起码那些被项羽所提拔,得以和原来的“王”们平起平坐的将领们,应该会更愿意效忠于项羽。

同样的原则,也发生在了魏地之上。被章邯所攻杀(战败自杀)的魏王“咎”的弟弟“豹”,虽然在魏国被灭之后,向楚军借兵,重新夺回了部分魏地,并自立为新的魏王。但在这次重新洗牌当中,也没能受封魏地在中原的核心区,而是更名为 “西魏王”,被分封到了魏国当年的根据之地“河东”。至于魏地的核心区归属了谁,我们一会就会说到。

在魏地内部的几大板块中,河北平原南部的“河内”之地,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板块,只不过这块重要的区域,并没有被分配给魏人。为了表彰司马迁的那位高祖“司马昂”,在平定河内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忠诚,这位赵人得到的原先由魏国主控的“河内”之地。也就是说,虽然各人的地缘属性,在封建当中会被考虑。但项羽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说,忠诚度和能力,才是最优先被考虑的。

最后再说说韩地的的情况,尽管韩国在当年的战国七雄中,属于战略纵深最小,实力最弱的一员。但依照分而治之的原则,也同样需要被分割。那位因张良极力游说,而成韩王的“成”,在项羽大封天下之时,勉强还是保住了“韩王”称号。不过他的领地,也就仅限于中原西侧那片韩地核心区了。当年由韩国主控的洛阳盆地,被项羽封赏给了率军攻破洛阳的“申阳”。而这个因军功而受封的“河南王”,来自于河济平原的中部,也并不是韩地之人。

项羽对诸侯故地的重新洗牌,从战术上来看,是为了让这他们互相牵制,以形成王朝内部的平衡。不过从战略上来看,这种裂土封“王”的作法,却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只要回头看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就不难想见,即使目前这些灭秦功臣们能够和平共处,但当他们各自整合好自己的内部体系后,战争还是会不可避免的降临。而如果这种国体是合乎时宜的,那么中央之国两千年来,所周而复始的,就不会是周期性的重建大一统帝国,而是不断的重现战国时代了。

可以肯定的是,项羽不是历史学家,也不大愿意以史为鉴,想的那么长远。比较明确的是,就目前所打造的体系而言,如果要想保持稳定,作为控制者的项羽来说,就必须拥有最大的地缘纵深,以确保最强的实力。理论上看,在将其他诸侯故地分裂之后,项羽只要能够直接控制住楚地,就能够掌握主动权了。当然,如果那些被打乱的诸侯体系,重新整合成为几个强势板块(特别是以秦地为核心的第二阶梯的那些地理单元),楚地的战略优势就会不复存在了。问题是,项羽真的想不到那么远。或者说,最起码不认为这一天会这么快到来。他甚至不认为,西至武陵山区,东到大海的这片土地,需要被一个“王”所管辖。在项羽的概念里,江东和泗水流域所属的东楚地区,才是他的根基之地。既然他和他的家族,能够以东楚为基地,征服天下诸侯,那么同样也可以在衣锦还乡之后,掌控天下局势。

正因为项羽对于东楚这块福地的迷恋,楚地中最为核心的大别山以西部分,被分封给了两个战功卓越的楚人:“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而江淮地区西部,以及赣江流域所属的南楚地区,当年被秦人划定为九江郡。现在,它则成为了九江王则成为猛将“英布”(黥布)的封地。

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陌生的名字,估计很多朋友的脑袋已经晕了。其实如果你不是希望从中,为自己血统寻找些高贵成分的话,倒也不必去搞清他们。结合那张所附的《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示意图》,搞清了项羽所做的规划,是何道理,又有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战略后果就行了。

把秦地、齐地分成了三块,赵地、燕地、魏地、韩地各切割为了二块,最后还在楚地封建了三个王。项羽貌似已经完成了他的分治计划,接下来,我们需要来看看,项羽又为自己留下了哪些风水宝地。首先,作为泗水——邗沟——江东一线的东楚地区,作为项羽的根基之地,无疑是会留给自己的。只不过,项羽即使再顾家,也清楚一个道理,如果只是偏居东南,是不可能成功管理整个中央之国的。这个道理,早在二百多年前,同样由江东起家的吴、越两国就已经清楚了。无论你想用什么样的形式,成为中央之主,中原之地都是你必须掌握的地缘板块。单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只要能够占据天下之中的这块土地,你就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与其他诸侯的地理距离,这对于你即将面临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的地缘背景。当然,如果你仅仅占据中原,是远远不够的,这很容易让你陷入四面包围的境地。只有这此基础上,再加上一块边缘地区,才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至于边缘地区是哪块,技术上倒是有多种选择。只是项羽所选择的东楚+中原的模式,是历史上最不成功的模式罢了。在他之后,中央之国的博弈者之中,也几乎没有以这种怪异的方式,搭建成型的了。

正是因为春秋争霸,以及战国的火并,让大家都清楚了控制中原的重要性,项羽才没有仅仅满足于衣锦还乡。而这也是可怜的魏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号前面,加上一个“西”字,并回到他那并不熟悉的河东故土的原因所在。有一句话叫作“做对的事情,而不要把事情做对”。意思就是说,在最初进行方向性的选择时,就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是,去努力修正。当然,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并且无法回头的话,那么还是需要在即有的条件下,把事情做好的。从战略上看,项羽目前所选择的战略布局,就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假如他当初听了那个劝他留在关中的儒生的话(项羽甚至在劝谏者看出他不足以成大事,讽他“沐冠而猴”后,把对方给活煮了),然后再把这块强势的边缘之地和中原连成一片,纳为自己的直辖区,那么即使项羽选择的是一种倒退的国体,中央之国也能够迎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这并非是项羽在地缘规划上,所犯的唯一一个错误。而项羽日后所犯的一系列战略错误,也让他和他的项家天下,如此之快的改姓刘了。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就是在明知中原之地,在中央之国的枢纽之时,仍然固执的把自己的都城,设立在了泗上之地的彭城。如果项羽只是在管理东楚之地时,建都彭城应该是个正确的选择,最起码比回到江东要更有进取心。但现在项羽需要重点管理的是中原之地,甚至要藉此管理整个中央之国时,把自己的政治中心,放在这样一个偏东的板块,就显得短视了。也许在今后的日子中,项羽会逐渐修正掉这些错误,只是一件事情的成败,并非只取决于自己,更多的还要看你的对手在做什么。很不幸的是,作为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刘邦,他的决断能力要远胜于项羽。

作为项羽曾经的兄弟,当下的对手,项羽并非没有对刘邦加以防备。事实上项羽在分封天下诸侯时,就已经处心积虑的对抑制刘邦作出了布局。至于项羽是怎么做的,做的是否正确,我们下一节接着分析吧。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5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5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