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在中国传统的战术中,似乎很喜欢四路出击、四面包抄这种看起来很完美的战术。我们在听评书时,也常常能够听到评书表演艺术家们口中的古代将领,神彩飞扬的在部署各路兵力,最后往往还要给个最不安份的将领,分配一个“四路接应使”一类的机动职。在明朝进攻新生后金政权的这次战役中,也依然是这个套路。不就过千山山脉的地形,以及赫图阿拉的位置来说,浑河河谷显然会是主攻方向。基于女真人在山地之中的优势,女真人完全可以依据地形优势,用较小的兵力防御助其他三路的进攻,并将主要兵力放在浑河河谷的正面,与明军展开决战。其实在这种复杂的山地之中,技术上是无法真正完成合围的(不象平原地区的围城)。明朝军队这种虚张声势的四路出击,更多的只是一种恫吓,或者说为自己壮胆罢了。真要是希望在战术上有所建树的话,倒不如在正面吸引对手注意力的时候,依靠周密的前期情报工作,以奇兵由赫图阿拉城的侧后方进行突袭。很明显的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军,并没有被明军这种虚张声势所吓倒。他们很容易的判断出,明军的主力一定会沿着浑河河谷进军,只要想办法打跨了明军主力,另外三路明军自然会不攻自破。

一条河流的延伸规律,总是由高向低流淌的,就好象我们常说的“水往低处流”,而我们常说,高地民族最起码在防守上会更有优势。这就是因为由低地向高地进攻时,你必须“人往高处走”,越往后面,你面临的环境就会越复杂(也越有利于土著居民)。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地区,山地的海拔和密度都是最高的。到了中游地区,就转为丘陵地貌,河谷平原的发育情况也相对较好了。及至下游地区,就能够看到大片冲积平原了。就沈阳的位置而言,则是位于浑河下游平原地带的东缘,而赫图阿拉城,据守的就是浑河上游的山地了。在这二者之间的中游地区,势必也会有一个战略要点,据守在河流的中游。而这个战略要点,就是现在的抚顺市,而在当时,抚顺市的东面就是明军所构筑的“抚顺关”。

构筑在浑河中游河谷制高点上的“抚顺关”,是明军用来控制浑河河谷,并防止女真人顺河而下,攻击下游平原地区的战略要点。不过抚顺关并不是明军在浑河河谷,最靠近赫图阿拉的据点。就浑河中游的地形而言,抚顺及其以东的中游河谷地区,河谷的宽度还是不小的。除了现在成为抚顺城区的那部分,靠近上游的部分现在被围蓄成为了一个,名字很有东北特色的水库“大伙房水库”。只是在旅游业可以拉动GDP的今天,这个略带乡土气息的名字,终究是入不了开发者的法眼的,因此以大伙房水库为核心的地区,被与更具知名度的“萨尔浒之战”拉上了关系,被命名为“萨尔浒风景区”。在双方决战之前,包括抚顺关和大伙房水库在内的,整个浑河中游河谷地区,都是在明军的覆盖之下的。

所谓的“萨尔浒”,其实是一座山名,具体的位置就在大伙房水库的东南部。而大伙房水库的东点,也是浑河上游和中游的分割点。象其他河流一样,浑河上游也有多个源头,目前被认定为正源的是沿中游河谷直线向东,直至清源县的那段,而由新宾县发源的,由萨尔浒山边上汇入的这段源头,被单独命名为“苏子河”。其实谁是不是正源,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大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行了。

萨尔浒山也是明朝军队控制的最东点,也是他们即将沿着苏子河河谷,向上游的赫图阿拉城进军的起点。刚才我们也说了,基于对地形和对手的了解,女真人认定沿浑河——苏子河一线的明军,才是明军主力的所在。因此他们所做的,也是集中兵力,在这一线与明军展开决战。也就是说,从战术上看,明军虚张声势的四路出击,非但没有转移女真人的注意力,反而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至于女真人,他们可以选择放明军入苏子河谷,并与之决战于赫图阿拉城下。不过努尔哈赤的选择是御敌于国门之外,集中兵力在萨尔浒山与明军展开决战。

从完美的战术角度看,女真人的这种战法并不能算是上策,如果认定自己属于弱势方的话,一般做出的选择是利于地形,对来犯之敌进行伏击战。而努哈哈赤之所以在判断出对手主力在萨尔浒之后,敢于正面迎击。实在是因为当时明军的战斗力,已经完全被女真人看穿。精于骑射和熟悉山地、丛林作战的女真人,相信只要凭借强势的第一波攻击,就能够在心理上彻底瓦解对手的防线。

这场战役的细节之处,已经有很多正史野史的专家从各个角度分析过了,需要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查找。于我们这节内容而言,苏子河一线的几个战略要点:赫图阿拉、萨尔浒、抚顺关、沈阳的位置关系,才是我们解读的重点。

就努尔哈赤的战略规划而言,成立后金政权之前的任务,就是统一女真诸部。而在完全这一战略任务,并成立后金政权之后,国家化的女真人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进而从明朝手中夺取下辽河平原,进而控制整个东北地区了。在萨尔浒之战大胜之后,八旗军乘胜追击,很快就攻取了整个下辽河平原。由此,明朝与后金政权博弈的焦点地区,也南移至了锦州——山海关一线的“辽西走廊”之上。而这条由华北平原,通往东北地区的沿海平原,也成为了一代名将“袁崇焕”施展才能的地缘舞台。

在得到下辽河平原这块风水宝地之后,后金政权首先要做的,就是将都城由千山山脉之中迁移下来,进驻这块战略枢纽。不出意外的,之前明帝国在辽东的地缘中心“辽阳”,也成为后金政权营建新都“东都”的所在地。只不过与明朝的“辽东镇”城有所不同的是,努尔哈赤选择了在太子河以北(那段河道是南北向的,其实是以东了,大方向是北)重新营造新都。这当然可以用之前的房屋设施,不足以直接转为宫室来解释。但在实际操作中,那些新生政权将前朝宫舍尽毁,兴建新宫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明朝的辽东镇城在“风水”上适合女真人建都的话,相信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在毁旧建新。事实上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在太子河北营建“东都”,还是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和明军的防御对象正好相反,后金政权所了防御的是来自于南面的,明朝军队的反扑。所以同样希望利用河流天然防御力,来为自己增加安全系数的努尔哈赤,选择了与旧辽东镇城隔河而居。

从明亡清兴这段历史来看,努尔哈赤无疑是最关键的人物,正是他对女真诸部的整合,以及用八旗整合军制,成立国家化的后金政权,为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央之国最后一个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要说努尔哈赤在有生之年,就认定自己能够成了中央之国的主人,却不尽然。就努尔哈赤个人的政治抱负而言,能够占据整个东北地区,与明帝国并立应该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之所以会有这种“保守”的想法,很大程度是因为渔猎文化为主的努尔哈赤和他的女真人,还没有找到全适的方式来管理数量更大的,以汉族为主的农民。简单的将这些农民,变身为奴隶或者掠夺的对象,并以农业生产的产品,来维系渔猎文化的本质,只会让女真人在下辽河平原这种农业区的统治,变得更为艰难。在这方面,当年同样没有找的合适平衡方式的,蒙古人所创立的短命的元朝政权,就是典型案例。以女真人的人口基数的地缘优势而言,即使他们有能力用强力的方式,控制下辽河平原的汉族农民,但在思考面对数量更为宠大,人,地域更为宽广的中原之地时,也不得不萌生退意。

基于无法对明帝国取而代之的战略判断,努尔哈赤再来审视太子河畔的“东京”,就会觉得安全系数不够了。相比之下,能够与自己的根据地“兴京”(赫图阿拉)对接的沈阳城,会让努尔哈赤感觉到更加安全。即使有一天“下辽河平原”在明军的反攻之下,成为了双方的拉锯之地,身处浑河之畔的政权核心,也很快可以退入赫图阿拉。最起码,在心理上,曾经为后金战胜辽东明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萨尔浒山”,能够为努尔哈赤的心中再增加一份安全砝码。对于这块扼守苏子河口的福地,努尔哈赤甚至动过迁都于此的念头(迁都辽阳之前)。

最终的事实验证了,辽西走廊这条山海之间的狭长通道,的确不是那么好突破的。在迁都沈阳(公元1625年)后的第二年,强悍的八旗军队就在锦州城下遭遇重创,努尔哈赤本人也为袁崇焕的火炮所伤,于当年不治身亡。尽管我们的人本历史中,将明军在这一阶段成功抵抗的功绩,大都记在了袁督师的头上。但客观的从地形上看,辽西走廊这段狭窄的山海通道,其防守压力要远低于与千山山脉全面对接的下辽河平原。

满足于统治东北地区后金政治,之所以能够变身为一个中原王朝“清朝”,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的政治才能功不可没,最起码他会从一个国家政权的角度考虑,怎么样去适应农时耕文化,以及让被征服的汉族军、民,成为其国家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这些调整,相比于汉族人口少的可怜的满洲人,最终入主中原,成为了中央之国的主人。

沈阳与明末清初这段历史之间的渊源,就解读到这了,希望能对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有所帮助。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48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48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