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反制对手试图破坏平衡的举动,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最近中国在礼乐滩一带驱逐菲律宾勘测船的事件了。这个成为新闻焦点的“礼乐滩”,正是位于我们刚才所划定的太平岛板块的东北部,靠近菲律宾处。如果海水下降个几十米,那么礼乐滩无疑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南北130公里,东西65公里)。而现在,这个水下滩礁的地缘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资源上。公管太平岛板块岛、礁的密度是整个南沙海域最大的,但有一句话叫作“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也会同时为你打开一扇窗”,象陆地面积最少的曾母板块成为了资源A区,就是典型案例。而放在太平岛板块,就要反过来理解了。
就目前的勘测情况来看,岛礁密布的太平岛板块,在南沙只能算是个资源C区。在石油公司的眼中,更多的是将之视为石油远景区。而在这片相对的贫油区内,礼乐滩所处的礼乐滩盆地一带,是被认为最有可能出油的地方。早在70年代,菲律宾方面就联合美国公司在此进行过勘测工作。只不过在石油公司看来,礼乐滩一带的资源潜力虽然在本板块内算是不错的,但地球上(包括南海中)有更多更值得开采的区域,因此并没有太大兴趣将工作进行下去。
礼乐滩以及整个太平岛板块,又一次因为资源而成为关注对象的时候,是在2005年。那个时候,中国已经与其他南海国家共同签订了《南海国家行为宣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似乎成为了各方的共识。其政治后果就是,各方都不在花费大量资源,去试图实际控制那些不具有经济价值的礁石了(主要是中国和越南)。而另一方面,在共同开发的口号之下,中国开始牵头试图对南沙一带进行联合勘测。从地理距离和陆地面积来看,太平岛板块无疑是中国最为看中的区域。虽然中国在此并没有占据真正的岛屿,但在1988所卡位的那几个礁石(94年还控制了美济礁),加上中国的大国地位,还是让中国在这次“共同开发”的准备工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从方位上来看,中国在这一区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就是菲律宾了。而菲律宾也因为地理优势控制了板块内10个岛屿中的6个,所以中国最开始的协商对象就是菲律宾。只是我们刚才也说了,越南方面也同样声称对南沙所有岛屿的所有权,唯一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还有一要定位模糊,但却可以伸张权利的“九段线”。二者的区别在于,越南如果想要争夺南海的资源,所能依据的就只能是专属经济区原则。而中国方面则可以把饼画的再大点,当然,这张纸上的饼能不能画,还是和实力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文莱来画的话,大家只会当成一个笑话。
虽然越南方面没有“九段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控制住南沙所有的岛屿。但目前他们却实实在在的控制了四个岛,除了南威岛以外,另外三个岛也在太平岛板块中。也就是说话,如果中菲两国不理会越南的感受,而直接对这一区域进行合作的话,越南方面会觉得利益受到了伤害,因此在中菲两国展开谈判时,越南方面也要求加入。如果从竞争的角度看,竞争对手当然是越少越好,但如果从合作的角度来看,越南的加入并不是坏事。最起码这一次的勘测范围,可以将越南所控制的区域,无障碍的包括进去(西南方向的边点为中国控制的“永暑礁”、“华阳礁”。再过去就是中、越所争议的“南威岛板块了。没有菲律宾什么事了)。如果按照太平岛板块的范围来说,中、菲、越三方的合作区域,应该还可以向南延伸,一直到太平岛板块,与文莱沙巴盆地(算是曾母暗沙板块)的地理分割线:南海海槽。问题是如果要这样的话,那么在南海海槽以北也拥有控制点的马来西亚(如弹丸礁),就必须也成为合作方了。这势必会增加合作的复杂程度,更何况在家门口已经采的盆满钵满的马来西亚,并没有兴趣来这块“贫油区”找油。因此三方合作的区域,基本还是控制在南华水道的北部。
相比于具体的勘测、开发环节,这次的中、菲、越三方合作,还是属于比较初级的,前景未定的预评估阶段。争议各方之所以愿意坐下来合作,也正是出于都想摸清太平岛板块家底的想法。海底到底有多少资源,决定着各国在南海地区的战略走向。尽管这次为期三年的,以评估海洋地震为名(协议叫《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由三国石油公司操刀的合作,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技术成果,并没有公开发表。但根据事后参与各国的反应来看,相比于南威岛板块、曾母暗沙板块而言,太平岛板块目前的资源评级还只能为C级。而其中最有可能出油的,依然是礼乐滩板块。
如果菲律宾的所管辖的其他海域,有充足的石油资源,也许他们并不会那么快,违背原则,并冒着和中国发生冲突的风险,到礼乐滩一带进行明确的石油勘测活动。但相比于它的两个领居马来西亚和文莱靠卖油大发其财,菲律宾在石油资源方面只能算是小弟了,其石油自给能力仅为7%(2009年数据)。而在这种背景下,在那些石油输出国看来,并没有多少油水的礼乐滩盆地,也自然成为了菲律宾希望提升石油自给率的希望所在了。
现在,我们对于南沙群岛海域三个板块的陆地、资源情况应该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如果依照寸土不让的原则,中国下一步的重点,当然是从菲、越两国手中,将那十个岛屿收复回来,甚至进一步控制整个南海地区的礁石、沙洲。但事实上,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要想做到这点都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而夺岛所触发的乱局,也势必会影响到中国对南海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为此所投入的成本,并不会就随着岛屿控制权的回归,而马上被收回来。而由此引发的政治、经济风险,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中国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当下,坚持主权归我的前提,然后依靠技术和军力的增长,或合作,或竞争,以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为战略重点布局,是最为现实的。依照这个原则来规划战略的话,在陆地资源及海底能源都处于B级的南威岛板块,就应当成为中国在南海的战略A区了。而陆地资源占优,能源结构一般的太平岛板块,则可归为下战略B区。至于说单从资源角度,最应该被定为A类目标的曾母暗沙板块,却应该在战略上被划为C区。
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评级,是因为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除了考虑纯粹的地理结构以外,还要考虑到包括政治、外交、法律在内的诸多因素。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因地理关系而引发的“地缘”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客观环境的原因。之所以把资源最丰富的曾母暗沙板块战略评级降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一区域离中国本土的距离最远,如果绕过与越南、菲律宾的争议区,而直接对南海的最南部下手的话,其难度可想而知了;二是中国对于马六甲航道的依赖,使得中国在处理与南海国家的关系时,需要考虑尽量多的掣肘因素;三是就曾母暗沙板块的两个主要海盆而言,离马来西亚、文莱过于接近。其东部的文莱—沙巴盆地虽然整体石油资源丰富,并且其西北部边际,恰好被九段线所覆盖。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依据九段线原因,强行在此采油的话,亦可参与瓜分文莱—沙巴盆地的石油资源。这就好比一个装水的碗,尽管中国只能要求一条边的控制权,但理论上你能喝到多少水,并不完全与你的表面控制面积成正比,而在于你所下的吸管数量,占总吸管数的比例。当然,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表面控制区越大的一方越有机会下更多的吸管,但如果另一方的实力比较强大,就有可能获得超额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