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要说秦楚两国在这次中原大战期间,倒也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公元前285年,两国的君主在宛邑相会,并用和亲的方式暂时性的化解了秦楚之间的矛盾。两年之后,代表秦的国秦昭襄王,与代表楚国的楚顷襄王又举行过两次友好会晤,共商中原大计。看起来,似乎这段蜜月期应该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了。不过秦国之所以愿意在占据了地缘优势的情况下,和楚国议和,都是因为东方的齐国刚刚把宋国给吞并了(前286年),大家都急着去打这只出头鸟,以免齐国一家独大。在一个多极的国际社会,情况就是这样的,谁的实力一下子膨涨,就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攻击。之前楚国吞并了越国之后,以齐国为主的中原诸国就曾经这样针对过楚国。现在楚国有机会巩固自己在东楚的新领土,甚至将防线继续向北推进,当然乐得对齐国落井下石了。而秦国也十分清楚,目前还不到能够完全应对两线作战的局面。当秦人想主攻一个方向时,能不能稳住另一个方向的对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秦楚实现和解,的确也为双方带来了丰厚的利益。楚国不仅收回了之前被宋国所侵占的“淮北地”(淮河至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一线),还从齐国得到了五都之一的“莒”邑。而秦国所得到的“陶”邑一带的飞地,也让他们在中原腹地真实的拥有了一个桥头堡。从地缘实力上来看,大家都有所增强(楚国得到的实惠还更多)。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楚国重新燃起了攻秦的雄心。除了打算合纵其他诸侯两线攻击秦国以外,甚至打算入主洛阳盆地,一举灭掉周王室,以完成当年楚庄王的未尽的“问鼎”之业。不过,在权衡在三后,楚国还是放弃了这样想法,毕竟在秦国渗透入南阳盆地后,楚国对秦的优势比,甚至还不如丹阳、蓝田之战时。

就在楚国在为是否主动挑起对秦战争而思虑再三时,秦国那边也形如考虑新的战略计划了。毕竟现在的齐国在燕国的攻击下,已经只剩下一口气了(仅剩两城在支撑),无论能不能缓过这口气来,楚国都重新取代齐国,成为了秦国的主要对手。对于秦国来说,他们需要想到新的办法,重新消弱楚国的刚刚得到补充的地缘实力。

如果按照传统的攻击路线来看,已经在南阳盆地站住脚跟的秦国,应该向南,由大洪山两侧的“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攻击楚国所据守的江汉平原。但问题是,这条防线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防御面较窄,有利于楚人的防守。这一点,在之后的历史中,无数次被验证了。另一个原因是,楚国并没有完全退出南阳盆地,如果秦人想沿汉水而下,直取郢都的话,并没有地缘上的优势(秦楚当时在南阳盆地是如何分割的,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但大致可以参考现在湖北与河南在这一带的省界。后来的三国时期,刘表与曹操也大致达成过这样的均势)。

除掉楚国在南阳盆地本身,汉水之阳还有防线有待秦人突破外。楚国在汉水中游所控制的上庸之地,是楚国可以继续掌握汉水的主动权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秦人试图南进的话,除了正面突破以外,还必须想办法应对,从上庸之地沿汉水出击楚军。因此,假如秦国想由北至南解决楚国的问题,那么他们首先要完全控制南阳盆地。而控制南阳盆地的关键,又在于能不能完全控制秦巴峡谷的汉水中游地区。

既然上庸之地成为了关键先生,那么秦人所应该选择的方案就是由汉中盆地出兵,沿汉水而下逐次取得安康盆地,以及上庸一线的那些分布上汉水之南的楚国据点。不能说秦国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早在丹阳之战时,秦国就曾经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安康盆地”(蓝田之战后,又“还”给了楚国)。问题是,尽管占据了汉中盆的的秦国拥有上水优势,但他们如果想顺江而下,将整个秦巴谷地收入囊中时,却不会有想象之中那么顺利。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汉水出汉中盆地后,各河谷盆地并非是沿汉水两岸分布,而是分布在支流两侧的(包括安康盆地的主体也是)。这也就意味着,楚国的那些重要据点,其实都离汉水有一段距离。顺水而下的秦军,需要不断的改变航向,逐次拔除这些据点。而如果秦国想学太平洋战争后期的美国那样,来个“蛙跳战术”选择性的攻击汉水一线的楚国城邑,也没有成功的机会。因为与后来日军所占据的那些岛屿不同,这些小型河谷盆地都并非纯粹的军事基地,而是有自给能力的战略基。秦军真敢这那样做的话,非但不能困死在秦巴谷地的楚人,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楚军的包围之中(顺水而下固然攻得快,但想往回跑可就难了)。

正因为攻击上庸一带的秦巴谷地(可称之为“上庸谷地”),很可能会让秦国陷入一场没有胜算的拉据战,因此秦国并没有选择在这一线发起攻击。也可以说,秦国放弃了在南阳盆地,与楚国进行决战的机会。不过,自从秦国得到的巴、蜀之地后,秦、楚之间地缘博弈的战场,就已经不仅仅陷于南阳盆地了。相比这条困难重重的战线,由四川盆地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楚国在江汉平原的都城——“郢”都的计划,更为诱人。这种中心开花的战术如果成功的话,再辅以北线的进攻,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都会很快落入秦人的手中。而这个时候的上庸谷地,等于已经陷入了秦国的战略包围之中,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既然从四川盆地出发,沿长江而下的攻楚方案最为现实,那么秦人就立即开始着手准备了。其实30多年前,秦人之所以选择南吞巴蜀,也就是为了能够在长江一线开辟攻楚的第二战场。现在只不过开始实践当初的战略构思罢了。而这次攻楚之战的领导者,正是当年力主南进的司马错。最终,司马错由陇西高原出发,沿西汉水、嘉陵江通道进入四川盆地。然后再征招了巴、蜀本地兵员10万(在水战方面,秦人并不占优势。和后来曹操用荆州水军的情况相似),粮食600万斛,浩浩荡荡的沿长江向楚国进发。

在做足了军事和物资准备后,秦国并不出人意料的,攻取了楚国在川东的边邑——涪陵。在攻占了这块因巴国王陵而得名的城邑之后。秦人如果想攻入江汉平原的话,还需要逐次攻破涪陵以东直至夷陵(宜昌)的楚国江防城邑。这其中就包括那段艰险无比的“长江三峡”。也许掌握了上水优势,又拥有强大人力物资保障的秦军,能够比当年逆水攻击巴国的楚人做得更好,也更快。但攻击涪陵得手的司马错,却并没有继续前进,而是转而选择了一条看似南辕北辙的攻击路线——乌江。也就是说秦军主力没有再顺长江而下,而是和由此转进云贵高原的庄硚一样,先择溯乌江而上的行军路线。至于说司马错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明天的内容了,祝大家晚安!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3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3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