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在古典时期,每一次地缘结构的调整,基本都是通过战争的形式来完成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人类中的体现。只不过相比于动物,人类更善长于运用智慧和工具罢了。也正因为地缘结构的调整,多是通过军事行动体现出来的,所以军事家们的作用,往往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这个角度看,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的确诞生了几位著名的军事家,他们所指挥的几次重大战役,直接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中央之国的任务。在这些将领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身处战国末期的白起、王翦以外,还有一位将领,对秦国的崛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位将领叫作“司马错”。

如果说白起、王翦战术能力出众,那么司马错却更应该被看作一位“战略家”。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犹豫要不要伐蜀时,力排众异劝说秦王伐蜀。而与之持相反意见的,就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位纵横家之一“张仪”(还有一位是苏秦)。张仪的意见是秦国还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传统的线路上,即挟收复河西之势,穿越崤函通道攻击韩国,以达到入主中原的目的。

张仪的战略,看似是比较安全的,毕竟这条线路,是居于渭河平原的政治力量,走出黄土高原的基本通道,当年的黄帝和周人都是这样走出去的。问题是这样做的风险,秦人其实也是很清楚的。战略上的风险是,秦国还没有能够把三晋,从山西高原南部赶出去,秦国如果希望置韩国于死敌的话,就有可能重新上演当年“崤之战”的那一幕;另一个对秦人不利的,则是政治上的风险。虽然三晋的内部已经产生分歧,但在面对秦国的进攻时,三晋又很有可能会重新联合在一起,并且秦国试图入主中原的想法,也会引起其他山东(崤山以东)诸侯的不安,毕竟这块蛋糕原本没有秦国的份。面对这个外来户的强势进攻,他们很可能也会和三晋站在一起(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面这两个因素,秦国即使能够在战役中取得战术胜利,也很难将之转化为战略成果,即在中原大规模的开疆扩土。与直接东进中原的方案相比,司马错所提出的,先向南夺取巴、蜀之地(包括汉中),然后凭借汉江、长江的上游优势顺江而下,攻击六国中最为强大的楚国,就可以巧妙的规避掉这两个风险了。

首先楚国本来就是游离在华夏诸侯体系之外的“蛮夷”之国。尽管大家已经打了几百年的交道,楚国也算得上是中央之国的正式成员了。但从文化认同上来看,最起码在周人的世系中,楚人是很难和那些华夏诸侯们找到共同语言的(为了和周人对着干,楚人认了黄帝的孙子“高阳”这祖先,真要这样,周人的祖先那时还不知在哪呢),更何况中原诸国,大多数吃过楚国的亏。以楚国为率先攻击的目标,引发大规模联盟的机会是很小的。

另一个原因是在于蜀国,或者说巴蜀。与攻击韩国会引发连锁反应相比,攻击这两个边缘地区的边缘国家,根本不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关注。那些山东诸侯们,至多也就是认为秦人又收服了几个边缘部落。

我们一直在说,高地对低地,上游对下游有地缘优势,而这个“地缘优势”是狭义的,即指“军事优势”。具体的优势是如何体现的,秦国在取得巴蜀之地后,倒是有一个表述的。当时秦王照会楚王,说到如果秦国的军队,在丰水季节从上游出发,只需要四天时间就可以到达南阳盆地;而如果从长江上游出发的话,也只需要五天时间就可以进入江汉平原。这就是地缘优势的具体体现。当然,现在技术的发展,河流流向对于军事的影响力已经降低很多了,但是通过截流上游水源,对下游地区所形成的战略威胁,影响面要更大,并且不仅仅限于军事上。

司马错当时力主南征,所看中的也正是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在汉江、长江的上水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盆地如果能够经营好的话,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渭河平原(渭河平原约3.4万平方公里;川西平原约2.3万平方公里;汉中的平原区接近1万平方公里。)。这对于一直不能到华北平原去争夺土地的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单纯的比较平原面积,可能有些片面,但足以让我们从数量级上做出判断:如果秦国越过秦岭吞并了苴、蜀、巴三国的话,秦国的国力将会得到成倍的增长。

按说蜀地有这么大的潜力和军事价值,司马错之前的秦国政治家应该也有人能够看到的。当年入汉中经营“南郑”就是一次尝试。但如果秦人想经营秦岭以南地区的话,最大的问题还是通道问题。改革开放后,各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要想富,先修路”。在地缘博弈中,也是这样的,没有合适的道路,地缘扩张就是一句空话。

说到秦国南征的道路,那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蜀道”了。从狭义的概念来看,蜀道指的是从葭萌(广元)到成都的道路,也就是从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到达成都平原腹地的道路;而从广义的划分来看,从渭河平原出发,一直到进入成都平原的道路,都可以归入“蜀道”的概念。如果从道路的前半段来看,摆在秦人面前的入蜀通道有三条。第一条,就是西出陇山,进入陇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的西端,进入四川盆地。

这第一条战略通道,很有可能是秦人所发现的第一条战略通道。因为当年秦人正是由陇西高原兴起的。在陇西高原,渭河以南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叫作“礼县”的县级行政单位。礼县一带,就是当年秦人的发源地“西犬丘”的所在。而西犬丘的所在,不仅仅能够连通渭河水系,在它的境内更有另一条重要的河流——西汉水。在古典时期,西汉水是一条非常重要和特别的河流,至于它特别在何处,我们一会会讲到。

从现在的水系结构上来看,西汉水与白龙江一样,都是属于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在很长一段时间,西汉水也是作为嘉陵江正源的面目在历史记载中的。不过在地缘结构里,是不是正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秦人如果从西犬丘,或者说陇西高原出发的话,他们可以顺着西汉水——嘉陵江干流到达葭萌,然后进入四川盆地。

西犬丘位置的确定,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在礼县境内大堡子山,秦人第一祖陵“秦西垂陵园”的考古发现。不过这个位置在战略地位,其实在秦人之后的历史中,所多次得到验证。其中最为著名的那段历史,就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蜀汉的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是两次)。所谓“祁山”所指向的位置,也正是西汉水源头以北的这片区域。换句话说,蜀汉和当年的秦人,为了控制陇西高原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只不过大家的攻击线路,正好相反罢了。

由秦人的祖地西犬丘出发,沿西汉水——嘉陵江一线攻击蜀国,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对于秦人来说,这条线路作为战术选择有一个问题。当时秦国的核心区已经转到渭河平原了。也就是说如果秦人要由陇西高原发起进攻的话,就需要先调集人力、物资西向由陇关道(关陇古道)穿越陇山,然后转向南穿越秦岭大巴山脉。这样做无疑会拉长战役的准备时间,并增加成本。当然,如果没有更为便捷的通道,这条战略通道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不过问题在于,秦人在这个方案之外,的确还有更为便捷的道路,可以绕过陇西高原,直线插入嘉陵江干流通道去。如果要论知名度,这条战略通道无疑是最知名的。由于它由渭河平原西端进入秦岭的关口叫作“大散关”,因此被叫作“散关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陈仓”(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设立的“陈仓县”,现在是“宝鸡市”的一个区),因此也被称作“陈仓道”。

与第一条战略通道一样,陈仓道也是利用了嘉陵江上流的一条支流,进入嘉陵江通道的。在西出大散关后不久,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叫作“故道水”的河流。这条嘉陵江上游支流向西南方向前行,最终在现在的陕西省略阳县西北方向,与西汉水合流成为嘉陵江干流。选择故道水的好处在于,线路更接近于直线,可以缩短行军时间。不过这样漫长(接近400公里)的山路(还是最难走的),如果中间没有战略基地提供支撑的话,战略风险会很大,补给的压力也会很大。好在秦人的这条快捷通道,中间并非没有可供落脚的跳板。秦岭的西端,虽然不如东端那样分出那么多分支来,但中间也还是切割出了一条小型盆地带,将西秦岭分为上下两部分。而这个处在秦岭包夹之下的小型盆地,正位于故道水的西侧。由于现在这个盆地主要归属成、徽两县,因此也被标注为“成徽盆地”。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36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36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