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
此时准确点的说应该是26号了,但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只有等天亮了才是一天的真正的开始,或许这是一种认知的习惯,当一个错误的习惯与常理相遇时,最终靠边而站的往往是常理,这就是人性的固执,当然这种固执最后的结局都是以悲剧而收尾。这几天感到很累,更多的是一种心累,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失去金钱了,钱的来也快去得也快,很公平的,有赢家,当然也有输家。昨晚母亲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在林家村,与同龄的相比,你是混的最差的。”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我有点震惊,母亲又接着说“他们有儿有妻,人家过一年,孩子就长大一岁了,而你呢?什么都没有,如果要说有的话,只有你又变老一岁了。”现在想起这话来,突然说的很对,这就是我的现状,永远都走不出一个赌徒的心境。
(10月22日)
推开院子门,母亲又与上次一样,坐在葡萄架子下的藤椅上,衣服贴在她身上,骨头隐隐可现,那一刹那间,我觉得母亲是最孤独最可怜的,等待着岁月的消磨,直至耗尽。下午媒人把女方退的礼金还给母亲,当母亲得知这一事实时,母亲呆呆的出神了好久,失落的眼神下藏着一个无奈的神情,我明白,那是一种耻辱,在母亲眼中,别人能否定任何人,包括她自己,但不能否定我,但今天却在她面前活生生的重演了这一幕。我没有选择转身,我静静的看着母亲,就如一个刚错事的孩子等待母亲的责罚一样,母亲没有看我,她竖起拐杖,迈着蹒跚的步子向院外走去......
(10月22日)
晚上大姐来我的房里,她说"弟弟,你从小是我带大的,我很了解你,你很负,其实你并没有什么自负的资本,你相亲了十次,其实大多数都是对方拒绝你,而你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其貌不扬的外表,另加上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只要稍微条件好点的女孩是根本不会考虑你的。如果换作我,我也不会选择你的,要外表没有外表、要钱又没有钱,又社会地位又没有社会地位、要事业又没有事业,人家女孩子凭什么要嫁给你,你很自我,其实你穿黑颜色的衣服很难看,但你每次相亲都穿这种颜色.....。”晚上躺在床上,或许她说的对,但我还搞不明白,对方的条件也是很一般,她们凭什么挑三捡四的,而且苛刻的条件还不少,什么房子、不抽烟、不喝酒、收入归她,我觉得那不是婚姻,只是一笔交易,条件满足了就成交,她们用拍卖自己青春的收入为自己的将来而存款。物质对婚姻真的是那么重要吗?
(10月28日)
从事财务这一行,决定你今后最终的发展是经验与职称证书这两样东西。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经验可以推迟至后,因为经验是从工作中学到的,而考职称证书却不能推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男友--丈夫--老公)的递进度、社会竟争力、工作压力等多种综合因素,这就决定了你职称考试的局限性与高概率的失败性,其实职称考试不难,难的是在于坚持与静心,所以工作经验与职称考证书的前后顺序不易颤倒。有的人说,没有经验考职称证书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报名资格条件限制,这个问题我在后面再提及,的确没有经验,考财务一些职称的课目是有一定的影响,比如CPA的审计,但这个影响度却是有限的,因为中国职称考试都是以理论为主,实际操作性不太重视的,就如会计学里面的或有负债这个章节,在实际实务操作中是很少见的,即使有也只在上市公司里,其他公司是不涉及到的,到于财务成本管理,完全就是纯理论,它只是一个分析的参考工具,实际工作中运用性不强,经济法与税法相对适用性强点,例如票据法、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法这种东西是死的,只要记住规定,即使涉及具体案例,也只是照葫芦画瓣。
(10月28日)
至于报名条件限制的规定,初级与中级职称好像是必须从事会计工作五年以上经验,注册会计师的报告条件相对宽松点,大专以上学历即可,如果非会计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就行了,不知道现在这些变了没有。其实初级与中级的报考条件这个规定是很不合理的,这是70年代下的产物了,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条件,你可以变通,去一些相对经济落后县城那里去报名,找个认识财政局的熟人,这个很易搞定的,毕竟不是一件大事,只是一件拿不到台面上的事,所以这种事别人帮你也不会忌讳什么。如果你还是读大学,我建议你读高二的时候就可以报考初级与中级了,用点心,我想等大学毕业这两个证书一定可以拿到的,然后走上社会工作,可以花个三年时间报考CPA,如果中级通过了,我想考CPA也不是很难了,因为CPA中的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只是在原中级的基础之上深化点,特别是会计简直是一模一样。只有审计相对抽向点,如果在会计事务所或者工业企业做过一年,考审计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在大学里至于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课程完全可以不管,因为走上社会没有任何用途。把这些时间用在职称考试上,还是相对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