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民间两位女子
农村新年,加上好的天气,热闹非凡。小孩子在外一个劲儿地乐,他们都用从父母亲那里得到的压岁钱买些烟花刮炮玩着。大人们穿着新衣服,嘴里磕着瓜子,烧酒喝得红光满面,有的赌钱,有的在边上看热闹。
我有个婶婶已经七十多岁了,大伯过世早,她从三十多岁时就守寡至今。大伯是我中公的长头子孙,他从小跟爷爷念过书。婶婶现在年龄大了,出门不便,常常听到她一人在家说话。开始时我不知道,以为有人在和她搭白舌【方言:聊天】,今天意外发现原来是她一人无聊说着话。我侧耳细听,她在说的以前是两个女子,其一女子是:老公在外做生意,赚钱很容易,对自己家里的田不在乎收多收少,忙时候请了帮工干活。她不好好对待帮工,到了餐头上【方言:吃饭时】随而便之。婶婶用这样的话总结的,看似很好笑:
(这个女子)
夜来好讲讲,【讲音(gang)】
日来好躺躺。【日来,方言:日(nie)白天】
一躺躺到太阳当了顶,
伙计中头来家拿点心。【中头,方言:中午】
拉开厨子门,
苍蝇起暴风。
伙计看了这饭翘嘴挂油瓶,
(她说)
伙计伙计不要翘嘴挂油瓶,
我家不是作田作地当正经,【作田作地:指种田】【当正经:当主要】
伢业的爹爹坝上兴一兴,【坝上:地名,这里指东坝。当时在高淳较为发达】【兴一兴:生意好】
洋钱银子往家像雪饼。【雪饼,旧时的一种面饼,在锅里烤成如银钱那么大】
(伙计说)
菜碗在你厨子来【来:里面】
力量在我皮肤来........
另外一女子做事很能干,她一天跑了高淳县范围内的很多地方,回来后还做了很多事情,是这样表达的:
这个女子真勤快
吃了早饭做买卖
农团,小花,大花滩
官路沈家,肖家湾
砖墙,木溪,毛玉湾
(以上都是地名)
到了家里还没晚
把了猪食喂了伢业的奶【把了猪食:喂猪】
马上就来烧夜饭
猪肉鸡,鱼籽虾【籽:鸡蛋】
豆腐大瓦壳【大瓦壳:河蚌】
金针木耳杂拌粉【金针:黄花菜】
大豆面筋黄江粉
老公回来嘴巴笑得拉到耳朵孔......
晚上我将这些笑话说给了小朱听,她笑得一直没有停过,说我们这里的乡土气息太浓厚了,我告诉她在这里多住几天,好好体会,明天带她到小花【当时丹湖的一个村,现在合并为阳江镇】看打水浒。妻子安排小朱睡下。我和妻子进房间,再上床,睡觉时我屁股对着她就睡着了,一夜无话。
上面提到东坝,在这里说一下,古时候的版图,没有高淳,却有东坝。这说明东坝的重要性。东坝,因刘伯温筑东坝后而闻名,那时长江水系部分洪流,从东坝分流入苏锡常地区,再从上海流入大海,我们这里习惯于把苏锡常地区称为‘下江’就是这个来历。东坝被筑后,保住了下江地区的洪涝灾害,所以东坝之重要。东坝又介于江浙皖三省地区,经济就逐渐发达起来。高淳圩乡片的人有很多到那里去做生意,古时交易市场很大,经济也就繁荣了。因此民俗风情,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
说说其中之一东坝沛桥的高跷。
踩高跷距今已有百年历史。高跷源于北方,以难度闻名,南方高跷以表演见长,东坝沛桥高跷属典型的南派风格。
清末时期,东坝镇已成为太湖流域的重镇,商务活动频繁。芜湖至太湖地区客商务必依水路经东坝下太湖,达苏、锡、 常。每年农历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庙会活动,以柏姓为主的东坝沛桥高跷应运而生,成为世代相传的民间表演活动。其表演人员都是沛桥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表演者分别化妆成生、旦、净、末、丑诸角,扮演一曲曲戏文。改革开放以后,在有关艺术家指导下,沛桥高跷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在音乐、舞美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自1994年以来,先后赴南京、上海、苏州、周庄等地演出100多场次,观众上百万人次。
东坝沛桥踩高跷属典型的南派风格。高跷以两根长85厘米左右的木跷杆做成,中间钉耳,上装踏板,踩高跷人将脚置于踏板上,再用绳子将跷杆紧缚于双腿,然后立起行走舞蹈,极具观赏性。演出分4场,36个曲目,如:桃园结义、打渔杀家、摘石榴、施公案、刘海砍樵、三请樊梨花、白蛇传、千里送京娘、穆桂英挂帅等。
东坝沛桥高跷的产生和发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创作上,戏剧人物形象逼真,配以打击乐产生强烈的音响效果,表演生动,体现了民间艺术价值。沛桥高跷不仅丰富了当地节日文化生活,而且对族群的和睦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放后,高淳县重视对东坝沛桥高跷的挖掘、整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和县文化部门把抢救、保护东坝沛桥高跷列入工作重点。2002年以后,东坝镇成立了东坝沛桥高跷协会及其常务理事会,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东坝沛桥高跷得到传承发展。
下一节继续自己的故事,请耐心等待。谢谢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