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心中的知青形象
响应毛爷爷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圩埂村四个生产队‘分配’来了三女一男四个青年。
他们来时我还小,不懂事,一两年后,知道他们是来自哪里了。
一队的是个男的,叫蒋宇清,南京人,18、9岁。大头大脑的,皮肤白皙。他住在我姨妈家隔壁,所以我经常到他那里去玩。他除了干活以外,就是看书。他不大爱说话,问他什么说什么。一次看到他捉了几只青蛙烧着吃,我问他吃的是什么,他说是田鸡,田鸡很好吃。我那时只知道叫青蛙,他给我吃,我不敢吃,现在也不吃。我想比青蛙好的东西很多,如果想吃黄鳝、甲鱼之类,随时可以逮到,谁还去吃青蛙?他在我们村呆了有近十年,我对他映像很好。
二队是女的,叫童茨华,镇江人,个子很高,四个人中她年龄最大,那时有20多岁的样子。我和他接触不多,但感觉到她人很不错。
三队,也就是我们队的,叫江青,女,南京人,个子1.62米,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性直爽,很健谈,人也漂亮。来时不满20岁,开始到来时,她对农村感觉很新鲜。下地劳动,她最怕的是蚂蟥,那时侯水田里蚂蟥也真多。加上她白白的皮肤很吸引蚂蟥。一有蚂蟥叮咬,她就大叫起来,那模样很可爱。尽管没有干过农活,她每天坚持下地劳动,不计报酬。我父亲是队长,经常照顾她干些比较容易的活。后来父亲得了坐骨神经,是她带父亲到南京就医的。在此我对她表示感谢。74年回城后她还经常来我们这里看看。她说是实得她留念的地方。回城后和蒋宇清结婚。祝愿他们婚姻美满,事事如意。
四队的叫周爱玲,南京人,长相文雅秀气。且非常漂亮。她普通话很好,四人中她在我们这里的时间最短,两年后调到高淳广播站做了播音员,每每从广播里听到她的声音,倍感亲切,老圩埂的村民也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村的知青周爱玲。
在那些年代,他们在农村度过美好的青春,和农民们融为了一体,虽然他们都比我大十几岁,每每想起他们,还是记忆犹新,祝所有回城的知青们晚年快乐。身体健康。
7)我也曾是放牛娃
我们生产队有两条牛,一公一母。母牛还生小牛,养到能耕地时就卖了。
每年的暑假,我就负责那母牛。大忙季节,牛耕田时,我就割草,供应它在一天里的草量。晚上收工时,还背一牛草蓝的新鲜草回去,给牛夜里吃。
农闲时,就带牛去圩堤上自己吃草,早晨出发时我骑在牛背上,有一种王冕小时候的放牛的感觉。
圩堤上长的是老茅草。牛很喜欢吃,村里几个放牛的孩子,都将牛赶到圩堤上来一起放牛。
大家到一起后很开心,将牛放着任凭牛自由去吃草。我们几个,有时下河嬉水,有时钓鱼摸虾。最有趣的是,将晒干的牛粪捡过来,挖个小灶台,找来一个很大的河蚌壳,洗净后加上清水,用干牛粪在底下烧水喝。黄豆成熟的时候,会去摘来一些黄豆荚,放在里面烧熟,几个人一起吃着,有股焦和烟熏味,但很香。总感觉比家里做的别有一番风趣。
放牛的任务是,除了照看牛不踏坏庄稼外,还要割一篮子青草,给牛当夜餐。割草时,放牛的孩子在一起相互照顾,很是义气。谁家的牛不在了,大家相互帮寻找。
我们放牛的位置,就在花奔对面的圩堤上,我回乡后路过那里时,总会想起那美好的童年生活。那先前在一起的放牛娃,现在也和我一样老了,有时回去谈论到那童年的回忆,很是亲切。
8,儿时的童谣
我是家中兄弟的老大,比二弟大3岁,比三弟大6岁,比四弟大7岁。我是‘传’字辈。我上学后,父亲本将我们兄弟四人的名字以“荣、华、富、贵”四个字取名。由于三弟子3岁时溺水身亡。这个叫法就被打乱了。
二弟小时候的事记得尚少,三弟四弟就是我经常带了。记得爸爸鼓最励我的一句话是:你们兄弟长大后分家,多分点东西给你。意思是说我在兄弟中吃的苦要多些。也许那时爸爸当时的确那么想的,但他不知道社会发展之快,他说的所谓那些东西,长大后我们兄弟都没有要了。
四弟,就差一根头发丝没有来到世上。那年我也懂事了,母亲生下三弟后,第二年,当母亲发现又怀孕了,听父母商量,不能再要了。就到薛城医院去刮胎。结果是月份大了几天,无法再做刮宫手续,只有等到引产了。到了引产时恰好是大忙季节,母亲舍不得误工,以后就将老四生了下来。
四弟出生后, 母亲常常把三弟四弟一头一个放在箩窝里,摇他们睡觉,嘴里唱着:嗷-嗷---伢业睏觉(gao)觉了喂----喂。心肝儿子么听话呀.......。母亲的这催眠曲,我眼睛一闭清晰地在我耳边常常想起。她这一唱两个弟弟,一会就睡着了。弟弟睡着后母亲就去做事,由我在边上看管着。发现弟弟醒来后哭叫,我就摇摇箩窝,有时也学母亲唱,嗷-嗷---伢业睏觉(gao)觉了喂----喂。一次不小心用力过猛,将箩窝摇里的连人带被全部掉了出来,两个弟弟们倒扣在地上,我急得没有办法,就去叫母亲,后来母亲教我方法,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们这里,孩子刚学话时,首先学的是:月亮巴巴亮堂堂,照见家(ga)p婆洗衣裳,洗的白洋洋;趁小工,上学堂,学堂高,打把刀,刀又快,切(si)根菜,菜又长,放(gua)点糖,糖又甜,放点盐,盐又咸,打个篮,篮又稀,杀个鸡,鸡又叫,搭张跳.......其实没有实际的意思,小孩说起来顺口而已。再大些的孩子还有:麻雀子,嗛芦柴,看见姐姐送茶来,送只什(ni)么(zhi)茶,送只青豆茶,什么青,麻布青,什么麻,树麻,什么树,嗷遭树,什么嗷,鞋底嗷,什么鞋,香鞋,什么香,湖扇香,什么湖,小南湖,什么小,蚂蚁小,什么蚂......还有很多,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不同,山乡和圩乡又不一样。想想都非常有趣。
9)平干圩的古社庙
平干圩,历史上在同一时期出过两位进士,被称为“兄弟同登”。
孙奏,字赓伯号兹庵。清顺十一年,公元1654年考取拨贡,十七年中举人,十八年又中进士。历任巴东,平远知县。后提拔为汾州府同知和台州知府。著诗有《二怀堂稿》和《纪游草》曾经出版问世,今失传。其诗有《舟次三元观》:将发姑溪路,维舟古院旁,钟声惊泊舰,帆影动桅樯,两岸荒村寂,三更画角长,离家数里外,客梦已他乡。
孙谦,字文益号简庵,生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中举人,和孙奏俩被称为‘兄弟同登’。历任善化、永崇知县,后提拔为刑部郎中,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以老请还,康熙五十一年卒,时年七十九岁。
他们回乡后,把大量的金钱,建设家乡,用几百斤的大青石铺路,使整个平干圩的路下雨天不用穿靴。兴建府堂,按照苏州知府的样式修建。建祠堂、修社庙。使平干圩达到最发达的顶峰。经过历史上的几次破圩,祠堂老屋已毁。如今古社尚存。又经过几次的修建,容貌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