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高淳》
1,家乡还是高淳好
我的家乡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省接壤处,有点像“吴头楚尾”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句容茅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的衔接处,山高林茂,俗称“山乡”。西部为丹阳湖、石臼湖、小南湖(固城湖)三湖所环绕,溪河交错,苇岸无穷,俗称“圩乡”。最早的县治固城始建于公元前541年,比楚威王筑石头城置金陵邑(前333年)还早二百来年,可称古邑。著名世界的“双女坟”就是在该区域范围内。古城墙虽然不在,但环绕固城的地势可以看出她的遗址。
南边固城湖东南区,是燕山山脉,俗称十里长山,著名的山有,游子山、花山、秀山。每年的正月十五,高淳人有到游子上“晒霉”的习惯。那里祠庙繁多。香火兴旺。花山有煤矿。秀山有全世界闻名的“高淳陶瓷厂”。远看秀山,缺顶,传说是给放牛娃一鞭子抽掉的。一天清晨,放牛娃去放牛,牛不走,放牛娃舍不得抽牛,就一鞭子打在秀山顶上。秀山顶被他一抽掉到山脚下,如今在秀山脚下不远处还能看到秀山顶。
高淳北边是石臼湖与溧水和安徽当涂接壤。
高淳以西是圩区,就是圩乡。以固城湖和石臼湖相连的官溪河为界,有砖墙、保胜、丹湖、西联(莲)、狮树、沧溪六个乡镇。
官溪河上以前只有一座老襟湖桥和高淳想连,80年代建立新襟湖桥。2000年后在花奔建了芜太公路桥(芜湖——太湖)。
70年代,杨家湾水闸建造之前。每年官溪河的水在冬季就干涸了。农民们就在河里捕鱼、拖吓,耙河蚌。建闸后水位固定,确保了固城湖的水常年不变,对养殖,灌溉起来很大的作用。
解放以前,丹阳湖里筑的大小圩独霸一方,因此有代丰圩、相国圩、永丰圩、山圩、南荡圩、施家圩、老圩(平埂圩)......等大小几十个圩。圩圩都不相连,如果从空中俯首,犹如一个个的岛屿独立。每年筑圩,各个圩内的百姓自己顾自己,加高圩堤。大水年代有筑的好的圩,就能抵挡过洪水。拿相国圩说,从它筑起来就没有破过。
我是沧溪的,出生在老圩内,通称平干圩,我的家就在孙家潭的旁边。孙家潭不在老圩之内,是对面的圩破造成的。老圩与花奔山遥河相望,祖先孙俊四在600多年前从山东迁来时,就在花奔山落脚。花奔山,俗称山,其实没有山,它地势较高,再大的水也淹不着而已。
我们老圩内,面积约2000多亩,最早就是祖先筑的,老圩埂的一万多村民全部姓孙。因是古丹阳湖的沼泽地,土地肥沃,年年丰收。但土质松软,对筑圩不利,整个南荡圩区所以被称为豆渣圩。该土一见水犹如豆渣一塘糊。老圩历史破圩的次数有三次。最近的是1678年和1949年破过两次,1954年合并为南荡圩后在杨家湾破过一次。1949年7月17日那次破圩是值班的人粗心造成的。那潭的名称被命为“误事潭”(大家在卫星地图能清晰地看到,就在芜太桥的左边,沧花公路的顶头。一个半圆)。那时洪水已经开始减退,天气也晴朗。值班人看到圩堤有漏水,不但没有报水清,他还用脚将漏水去踏了几脚糊弄下一班人。以致漏水越来越大,夜里就破了。如果当时上报,打几根木桩,填上草包,就没有事了。那送筹的值班人后来得到枪毙的惩罚。
解放以后,把圩乡的(西莲乡除外)5个乡镇大大小小的圩先后都连接了起来,形成一个几百万亩的大圩。圩合并后大大减少了筑圩工作量。
1954年是历史特大而不可抗拒的洪水,在杨家湾破圩,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破圩。现在的圩堤都已经是标准化了。水位能抗高16米以上,面宽达三十米,里坡还有半台相衬。历史上高淳的水位不到14米。三峡大坝建成后,我长江中下游的水位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现在圩区农民生活安康。粮食连年丰收。
2 ,童年的记忆
我像一棵无根的小草,从88年开始,漂泊在外,已经二十多年。苏锡常地区街道之整洁,车水马龙之繁华,城镇乡村之发达,都是我留念的地方,我不甘寂寞,于是98年又举家迁往省城南京发展。一直打拼到2004年,总算在江东路上有了自己的家。
住在城里,每每早上一睁眼看到的是,水泥高楼,嘈杂的人群,连绵不断的车辆。每每在睡觉之前,突然几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刺耳的火警车辆声由远而近;建筑工地隆隆的机器声.......吵得我天昏地暗。住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不得不使我经常怀念家乡的安静。家乡的水,家乡的地,家乡的植物庄家。
我从有记忆开始,记叙一些有趣、有味和实得怀念的一些事情,时间不分前后,想到什么写什么。
小时候,我记忆中村庄,银灰色草屋房子的边缘,会长上很多的杂草,有惹狗骚、刺果果、蜜糖罐,麻果果、灯笼果,马鞭草、马之苋、....惹狗骚在青棵秧时叫癞蛤蟆草,叶子像癞蛤蟆扁扁的,闻闻很臭,老来结果后,它的籽很容易沾上人的衣服,拍也拍不掉,味道很难闻。晚上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定会带上一身回去,常常遭到母亲的责备,不喜欢。刺果果草,它的果实是像黄豆大的小圆形,有很多刺,一不经意也会沾在衣服上。我最喜欢的是蜜糖罐和麻果果。蜜糖罐它的花淡紫色的,小花摘下一朵花托处会渗出一滴乳白色的汁液,你吸一下小苦微甜有股子清香。麻果果等到成熟后,拔上一棵,凉在屋檐下,等到过年时摘下一个它的果实,沾些红水,盖在米糕或糰子上,那多边形的角自然是一个很好看的花。
夏天农忙的时节,人们收工回来后,你会听到近处或远处村妇的叫声“伊-豆伊---豆豆豆豆豆豆豆豆豆伊---豆”那是在叫唤自家鸭子声。或也有“各----左各--左左左左左各---左”那是呼鸡声。农村的妇女把鸡鸭当作三宝之一。还有两宝的女婿和棉花。把鸡鸭下的蛋聚起来拿到代销店去换酱油、盐、火柴等日常用品。也有男人瞒着老婆偷一个拿去换香烟,一个鸡蛋去换香烟不够一包就换几根。遇到货郎担“明明家里有钞票,她拿鸡蛋同他调”。平时自己家人是舍不得吃的,只有孕妇生过孩子后才有享受的待遇。我记得母亲常常早晨放鸭子时,都要检查几个鸭子下了蛋,如果发现有少,就要在每个鸭子屁股后面摸一摸,看看有没有白天下蛋的。(鸭子都是晚上下蛋)。
晚饭后洗过澡,端一张竹床到生产队的土场上,大家一起在一起乘凉,妇女们打着赤膊,抖动着两个硕大的丨乳丨房,手拿一把蒲扇或羽毛扇,一路走一路摇。
大家到一起,有的说一些鬼怪故事,有的聊一些家常、有的嘴对着对方的耳朵轻轻地说着某某又偷人了。小孩子们有的躲猫猫、有的捉萤火虫装在小瓶中,也有点听着大人说鬼故事。人们在那里直至深夜才回家,有的干脆裹上单被就在那里过夜。
第二天继续下地劳作,挣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