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中午吃过饭后,社戏就开始了。先是放炮两声,然后是打开台。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打开台”,就是在唱戏之前打一阵锣鼓乐器,节奏很强的锣鼓声告诉人们戏就要开始了,在几公里外的人听到这声音就动身赶来看戏。
很多的年轻人也是第一次看戏,加上热闹,纷纷都赶到这里来。一些附近的人端着凳子,坐着看。我们这里的社庙场是前低后高的优势,站着看戏也不费劲。
二十分钟的开台后,老支书上台讲话,祝大家新年快乐。报幕人走到前台:今天下午的给大家演出是《桃园三结义》。将牌子挂在戏台的一边。然后人物出场。
京剧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喜欢看,而且出菩萨的年代必须是唱京剧。随后的年代就根据大部分人的爱好,而选择黄梅戏,锡剧等。
台上的演员出场后,有些老人为年轻人介绍着剧情的发展,也有人评论谁好看,谁演得好。这京剧的唱腔我从收音机里也听过。故事情节当然也看过《三国演义》的书。
戏唱到张梁、张宝在颍川连胜几场后,又杀皇甫嵩,朱隽一段时的武打功夫,又一次迎来了台下的一片喝彩声。
很多的年轻人只是看热闹,有的是借此机会寻找台下看戏的美女聊天。或是买些东西吃着解馋。
很多个体户,出人头地的人,也有外姓的,纷纷来到这里挂彩,有送钱的,根据实力,多少不一。但一般拿钱的不低于2000元,还有光送香烟的,那就很多了,在戏台前拉一根绳子,将人们来挂彩的香烟挂在上面,并在登记出登记XXX人送的香烟,XXX多少钱。晚上再上墙公布。那时唱三天戏是两万元,包括吃喝,来回的车费不会超过三万。但一场戏下来,光人们挂彩的礼金就超过几万。等到戏结束后,再结算收入和开支,余下的钱存入老人会的帐户。
大约四个小时后,又放上几炮,证明戏结束了。
晚上继续《空城计》,晚上的唱戏在灯光的照耀下效果比白天好,看到人也多。格式是同样的情况,直到结束,不再描述。
51)
看戏的时候,总是老人给年轻人介绍剧情,因为老人掌握的故事多。我记得小时候妈妈说给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说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分享我那时的喜悦:
老头老太养了一头老牛。一天晚上,一个贼想去偷那条牛。一只老虎也想去吃那条牛。老虎不认识路,要猴子舅舅带路(传说猴子是老虎的舅舅)。老虎将绳子套在猴的脖子上,请它在前面带路。贼先到,躲在老头老太家里。一会,猴子也领着老虎来了。
这时老头老太睡在床上白嗒。老头说:豺狼虎豹我都不怕,就怕漏。(旧时农民住的是草房,屋总是漏雨的)。贼听了知道“漏”说的是什么。老虎听了,吓了一跳,想那漏肯定比自己要厉害多了。正想着,那个贼开始行动起来。一摸摸着老虎的屁股,心里妈高兴,这真是一头好牛啊。那老虎感觉到一只手在摸自己的屁股,心想那就是漏了,很害怕。那贼把老虎赶出去,就骑到老虎背上,老虎吓的要命,牵着猴子就跑, 跑了大半夜。
贼骑着老虎非常得意,想这真是一头好牛。
老虎也顾不得舅舅了,只顾自己跑着,想赶快跑进森林里去。
猴子早已没命了,被老虎在地上拖着走。
天麻麻亮的时候,贼发现有些不对劲。仔细一看,发现原来自己骑的是只老虎,吓得从老虎背上跳下,赶快爬到树上去了。
老虎发现从自己背上跳下的不是漏,而是一个人。看那人在树上,就想到了舅舅会爬树,回过头来对舅舅说:“我都吓死了,你还呲着牙在笑。快到树上把人给我拖下来。”
猴子没有反应。老虎仔细-看,发现猴子早已被它拖死了。
母亲没有文化,也不知道她从哪里听来这个故事。母亲说给我听的时候我才七岁,今天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母亲和父亲也喜欢看戏,他们场场不漏,每场看到人走完了他才走,因为社庙就在我们家旁边。
我和文也去看,看到台上那慢悠悠的动作,而且一句话要唱上老半天,看得非常急人。在戏台下看到朋友和同学,就拉着到家里去喝茶或聊天去了。
第二天火包子和爱国也来了,在我家吃完晚饭才走。
三天的京剧结束后,接下来是自己的班子唱了,这个我倒要好好看看。
52)
自己村里面唱的戏安排在晚上。海报告知大家,第一天,《狸猫换太子》;第二天,《打龙袍》;第三天,《梁山伯与祝英台》。
乐队是自己的。年纪一般是50多岁的。其中也有两个盲人拉胡琴。这些人都认识,平日,真想不到他们还有这套功夫。
晚上,同样是先打开台。那锣鼓的水平,不比正规乐队差。
人物终于出场了。说到这些业余演员,我也个个认识,年轻人多。我们这里的女孩一个个真是漂亮,化妆后和专业的差不多,甚至更年青,面容更好看,只是动作僵硬点。
对白是地方方言,唱词同样也是,但有个别的字宜用普通话唱。那唱腔特别,我是第一次听到。一句话演员只唱大半句,然后由乐队的人接着唱完,最后一个字还要拖腔,再带上一个“啊”字。例如:《山伯访友》中的几句,如“梁兄哥哥你送我来到磨坊”。扮演祝英台的演员唱到“梁兄哥哥你送我来到”就停了。接下来是乐队的人唱“磨坊啊”拖腔很长。乐队的人都是男的,合唱起来的音调居然很好听。等到乐队唱完,接下来演员又唱下一句,“磨坊那个磨好比我们。你梁兄好比上瓣,我就是下瓣”。祝英台唱“磨坊那个磨好比我们。你梁兄好比上瓣,”就停了。“我就是下瓣啊”由乐队接唱。每句都是如此,唱的也没有多大变化,但听起来很亲切。对白中也搭上些笑话。如祝英台的丫鬟银心看到货郎担去买针,那货郎担的演员的是个三花脸。银心说:“我要买个针。”货郎担的三花脸指着台上的灯说,“你要买个灯?小姐啊,我没有。”惹的台下的人哄堂大笑。
那三个晚上的戏,我场场都看了,觉得很有地方特色,别有一番风味。这次戏唱过后,最出名的是那扮演祝英台的姑娘,这次演出以后在我们乡出了大名。开始我没有细看她,后来我注意看了她一眼,她的确很漂亮。她开玩笑说:
“你老看我干什么?以前不是没看到过。”
“你本来就是供人看的,你怕我将你看折不成?”
演地方戏的那几天,我喜欢看,文天天陪我看。看的人依然很多,有很多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的。
我们村热闹了好几天。好赌钱的趁那几天赌钱。压宝,牌九,麻将,扑克样样皆有。
91年的春节是我最愉快的一春节。弟弟夏威散为我和文拍了很多照片留念,其中社戏一张就是那年拍的。里面有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细看。
53)
戏唱到正月十三结束了,接下来是元宵节。我们这里也叫过小年。从正月十四开始上灯,十六罢灯。在这三个夜宵,人们忙着观赏或参加出灯,有龙灯,马灯,狮子灯,还有跳财神,打水浒,玩塘蓬船等娱乐活动。比春节时更为热闹,概况地说,春节的吃,元宵节是玩乐。
这里的术语是:正月里过过年,二月里赌赌钱,三月里才下田。
说到我们这里过年的习俗,一进腊月,就要杀鸡宰羊,合家添置新衣服,每家每户炒炒米,做饴糖,磨豆腐,拉磨蒸糕做糰子,还要把拜年的年货购齐,条件好一些的自家杀个猪。
腊月十七是的这一天是打扫屋子,名曰:掸尘。腊月二十二为送灶的日期,二十三为接灶神的日期,这两日都要举行焚香,点灯,摆上供品等仪式,接灶时要在灶庙内换上新灶神,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报平安”的对联及横联:“语之安”、“定福府”等。春节的前一日叫除夕,各家门上张贴春联。
除夕午后,各商铺关门结帐,人们都穿上新衣服。
晚上的一餐叫“分岁”酒,全家团聚,有的从几千里外赶来为的就是和家人团聚。饭吃过后,长辈发“压岁钱”。五块,十块不等。我记得我大伯在的时候给我的比弟弟他们多。
是夜,全家围炉供火,直至深夜,叫做“岁守",当听到平干古社在午夜0点时分发出的锣声和炮声,宣告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家家户户放炮仗,迎接新年的到来。
改革开放后,有些常规被打破,守夜时,一般看春晚,或是赌钱,哪怕是一家人也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