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性别的形成与发展,自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男孩也不例外。尤其是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甚巨,它对男孩子性格的形成、气质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男孩危机,也可以说是流行文化的危机,近几年一直盛行的选秀文化、中性化文化对男孩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文化危机的背后,是对某些性别理论的误读,更深层次,则是我们的性别哲学出了问题。

一、选秀之风甚盛

2004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吸引无数眼球,开创了内地选秀的先河。

2007年,《快乐男生》粉墨登场,进一步炒火了选秀之风。众电视台一哄而上,争食选秀这块大商业蛋糕,连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视也利用《梦想中国》这个平台打开了“海选”的大门。除此之外,上海的东方卫视,不仅推出动感十足的《我型我秀》,还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一个面向全国的男性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中国大地,选秀之风,此起彼伏,它充斥着校园,充斥着老百姓饭桌的谈资,也充斥了儿童青少年的头脑。

选秀选出了什么?

我们先看众“超女”——李宇春、周笔畅、厉娜,一个比一个不“淑女”,一个比一个阳刚,典型的女生男相,她们拒绝长发,拒绝裙子……

我们再看看“好男儿”——向鼎、马天宇等,明明是“男儿郎”,却清秀娇弱,温柔多情,《加油好男儿》里不少选手,都擅长“哭”术——“男儿有泪就轻弹,哪管未到伤心处”。那些“快男”的参赛选手,几个没穿过裙装?几个不嗲声嗲气台湾腔?又有几个没化过彩妆?

选秀到如今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感觉到:女人越来越刚,男人越来越柔;女的超级无敌,男的快乐就好!难道这是个超女、软男泛滥的时代?

选秀的背后,其实是一股中性化风潮。这种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现象,现在美其名曰“中性化”,并已演变为一种文化思潮,有愈演愈烈之势。选秀文化的流行,阴盛阳衰的出现,正是这种文化思潮的体现。

二、选秀中的性别混乱

选秀文化盛行,阴盛阳衰,让许多人对有可能引发的性别混乱感到焦虑:

童话大王郑渊洁:“超女男性化,超男女性化,我们距离无性繁殖不远了。愚预言,由清一色女性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的好男儿,无需做变性手术,即可直接跨界。”

“80后”作家韩寒:“超女选出来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来一个女的。”

一位重点学校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

网络上有人这样调侃:“我们发现街上分不清楚性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长头发的男孩子若不是有喉结真以为他是女的,平头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驼峰还不知道她是女的。”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走进咨询室里咨询性困惑的男孩多了,对自己性取向感到混乱的人多了。

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感到担心。

选秀文化,可谓是商业社会和媒体制造出来的怪胎,此风长行,后果将很严重。

选秀文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娘娘腔”,男孩越来越缺乏阳刚,排骨男越来越多,肌肉男越来越少。在性别意识形成过程中,模仿是一个重要途径,在缺乏正确榜样的情况下,许多男孩直接把这些所谓“好男儿”作为模仿的榜样,直接复制他们的外部特征,因而阳刚不再,阴柔有余。

有网友如此评论:

公众媒体对男性美的审视已经脱离了性别概念,一种扭曲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商品化思潮主导着大众文化和影视传媒人,“梦想”、“超级”、“好男儿”等阴阳挪移的电视选秀如同大街上性病小广告一样泛滥。在名与利的操纵下,东方民族的阳刚之气,已经发生了质的衰败。闪烁的舞台灯,你看到的净是一些剃须、敷粉、熏香、步态轻盈的花瓶式男人扭动着阴柔的屁股而成为粉丝们崇拜的偶像。

我们一定要警醒:对男孩来讲,所谓的中性化,更多的是男孩女性化,其危害甚深甚广。

三、对双性化理论的误读

为什么选秀文化会盛行?为什么中性潮会流行?在某种程度上,这跟人们对一个当前影响甚广的理论双性化理论的误读有关。

在性别教育领域,双性化理论可谓炙手可热,许多人纷纷撰文,不分清红皂白,认为这个来自异域美国的舶来品可以帮助我们的性别教育。从双性化理论的起源来看,它本来是一个与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作斗争的理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双性化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双性化个体在各种条件下比性别典型者(男性化、女性化)做得更好,在心理健康、自尊、自我评价、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单性化者。本姆认为:“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性化”和“中性化”是不同的,前者最为理想。

因此,本来是个很好的理念——男女相互学习,有助于男女两性摆脱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但到了中国,“双性化”却被许多人误读为“中性化”,被扭曲了,被学过头了,走火入魔,结出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恶果。在此误导之下,男孩变得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娘娘腔”,而阳刚则日渐远离。女孩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也越来越稀少了。

这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许多男孩就像那个学步的邯郸人,女性的阴柔之风学到了,而自己看家的本钱——男孩的阳刚之气却丢失了。

舍本逐末,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啊!

四、“性别哲学”有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误读双性化理论?为什么有些性别理论能如此轻易就深入人心?如果我们深挖一下,就会发现,是“性别哲学”出了问题。

如果把“哲学”看成为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性别哲学出了问题。正是性别哲学出了问题,一些所谓性别理论才大行其道,才开始不断泛滥,才使得选秀文化肆无忌惮,有机可乘。

建国以后,我们的性别哲学是:“男女都一样”,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建国以来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口号看出来“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看出来。

家有男孩,男孩的教育不容忽视》小说在线阅读_第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朝六晚十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家有男孩,男孩的教育不容忽视第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