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这样思想的“严父”现象仍十分普遍,肯定有人对“父教缺失”有不同看法:谁说我不管孩子?我家那兔崽子哪天不被我打被我骂?我这不是管他、教他吗?我认为,这不是父教,这是变相的父教缺失。我们不反对给孩子进行惩戒教育,孩子犯了错必须承担后果,原则性的错误必须承受惩罚,这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责任心,但惩罚绝不等于打骂。对孩子的教育只是简单的打骂,把孩子等同于罪犯(现在罪犯也有人权,不能打骂)、自己的附属品,不把孩子(尤其是男孩)当人看,这是
二、母亲“溺爱”,让男孩永远长不大
“溺”,在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也就是所谓的溺爱。溺爱实际上是一种软暴力,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溺爱是在爱的名义下行自私之实,溺爱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赖父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解和尊重,以恰当的教育促进孩子的成长。
溺爱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过分满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二是过度保护,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题包办代替。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使许多母亲容易成为溺爱的实施者。
男孩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女孩更多,因为男孩的天性更脆弱、更叛逆、更不愿被束缚,社会又要求他们必须成为勇敢、刚强、独立、负责、有爱心的男子汉,而溺爱正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天敌,足以摧毁其中任何一种品质,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
溺爱,让脆弱的男孩更软弱
一只幼蝶正从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痛苦地挣扎着,有好心人于心不忍,便拿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身体软弱,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原来,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充满同情的“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们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样,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要经过痛苦的挣扎。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溺爱而人为地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磨炼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就会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软弱无能。母亲的包办代替其实向男孩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因为你做不好,因为我们对你不放心,所以才帮你。长此以往,这种信息就会内化为男孩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独立的,是需要他人帮助的。他会因此而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进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软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会逐渐深化为男孩的人格,一旦转化为人格,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这样的男孩连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为问题。
溺爱,让男孩的爱心更稀缺
有一个倍受宠爱的男孩,由于平时有好东西习惯先吃,在奶奶60大寿时,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儿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谁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其实,溺爱与爱心培养背道而驰,溺爱的结果往往会扼杀男孩的爱心。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小男孩也会本能地表示关心:“妈妈,您怎么啦?您哪里不舒服?”许多妈妈的反应是:“儿子,我没事,死不了,不用管我,你玩你的”,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撑着给孩子做饭。一次两次,当次数多了,本来就不够敏感的男孩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妈妈是“铁打”的,舒不舒服,生不生病,都不用别人关心,他的爱心就会逐渐萎缩。当父母年迈体衰多病时,需要孩子奉献孝心时,他们会发现儿子是一个对父母漠不关心、没有爱心的孩子,后悔为时已晚。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却被溺爱变成了训练孩子麻木不仁的过程,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爱心辛辛苦苦地摧毁了孩子的爱心。
溺爱,让男孩更不受欢迎
女孩(女性)是天生的人际关系专家,男孩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处于劣势,溺爱则会雪上加霜,使男孩原本就落后的人际关系表现得更糟糕。
溺爱常常会使男孩自视甚高、自我为中心。在家里,父母围绕着男孩转,他成为小皇帝,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走出家门以后,他仍然希望得到同样的待遇,时时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有意无意的冒犯别人,这样的男孩往往最不受欢迎。
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双向的过程,要获取,必须付出。被溺爱的男孩已经习惯了单向的索取,他会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男孩不知道需要付出,更不知道该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他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人际关系。
被溺爱的男孩,人际交往的范围往往很小,局限于父母与家庭,缺乏与人交流的体验,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差。一旦在与别人交往中遇到挫折,他们就会很自然的退缩回父母的怀抱,形成恶性循环:越缺乏交往的能力,就越不愿意与人交往,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越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停止溺爱吧——一个男孩的呐喊
事实上,许多父母溺爱孩子是近乎“关爱强迫症”状态的,心理学专家周海宏教授认为这是父母对溺爱孩子的依赖性,即不管孩子需不需要或是否愿意,我非溺爱他不可。处于母亲的关爱强迫下的男孩也会深感痛苦,一个男孩曾发出这样无助的呐喊:我该如何阻止母亲毁灭式的溺爱?
青春期的男孩(10岁以后的男孩)急迫地想要成长为男人,有一些男孩会对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男人而感到害怕。这时候,母亲的溺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她吞没了,男孩不得不激烈地挣扎、反抗,这也是很多母校感到难以与青春期(尤其是进入初中)的儿子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因。
平时我们对孩子关怀备至,甚至总是提供孩子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使孩子反倒心生怨气甚至人格扭曲,让孩子成为和自己处处作对的“冤家”。这其中有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发展需要,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与要求。家长应该认识到,有一种爱叫作放手,要经常鼓励孩子独立与勇敢。
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沐浴着父母之爱的孩子,心灵能得以健全发展。但是今天,许多父母却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些父亲疏于或完全放弃了对儿子的关怀,一些母亲用不健康的爱把儿子紧紧包裹。在这样的环境中,千百万男孩的心智受到了损害。
父母是否能够通过改变教育方式来拯救男孩?答案是肯定的。研究者坚信,父母仍可大有作为,99%的父母完全有能力成为合格的父母。
男孩危机成因之三:流行文化
走在大街上,我们会很自然地领略到流行的魅力、偶像的影响力。随着超女李宇春的走红,大街上中性装扮的人越来越多,您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叹:安能辨我是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