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动摇。

君臣们对他的气节、思想根本不在乎,只想让他搞钱。成年累月之后,夏元吉好像也对理学不怎么在乎了,圣上崇王霸之说也好、喜墨子也罢,他都是无所谓的。

只不过夏元吉预感,下西洋兴海贸,朝廷的财政方略,可能会渐渐向宋代的财政法子倾向。而夏元吉不是精通一切,他可能会面临对新事的不熟悉,怕他这个户部尚书的官当不好,所以心中隐隐不安。

就在这时,门口来了个人,抱拳鞠躬道:“禀堂尊,宫中太监王贵求见。”

齐泰道:“迎他到大堂,我随后便到。”

来人拜道:“遵命。”

齐泰转头看了一眼夏元吉。

夏元吉道:“我不便多留,这就与齐部堂一道出去、与王公公见个面,告辞回去了。”

齐泰点头道:“也好,恕我不留夏部堂。”

兵部衙署门口,每天都有锦衣卫的坐班,正大光明地监视诸衙。夏元吉走大门进来,他的行踪肯定会记录在锦衣卫的卷宗上,所以对宫中太监也没甚么好回避的。

二人一起走到大堂上,看见王贵已经到了。

王贵满脸堆笑,十分恭敬客气地抱着拂尘道:“咱家见过齐部堂、夏部堂。”

夏元吉与齐泰也拱手回礼,寒暄了一句。

王贵笑道:“皇爷在乾清宫东暖阁,召见大臣议事。诸位尚书大人,咱家得亲自来请。夏部堂竟在这里,咱家倒可以少跑一趟了。”

齐泰道:“臣等遵旨,随后便去东暖阁。”夏元吉也点头附和。

王贵道:“午门有内官(宦官),二位大人先去。咱家还得去别处哩,告辞告辞。”

两个大臣执礼道别,齐泰喊道:“来人,送客!”

夏元吉与齐泰对视一眼。如此倒不用分别了,干脆一起去宫中。齐泰道:“夏部堂,请。”

他们走到午门时,又碰到了一个官员,竟然是解缙!

夏元吉当然有点意外。乾清宫是皇帝寝宫所在,属于后宫区域,圣上在那里议事,召见的人肯定不多;通常只有一个衙署的长官才能参与。而翰林院的长官是翰林学士胡广,解缙只是侍讲学士。

三人见礼罢,自然就一道进宫。尚书级别的官僚,为人处世反而比较随和,架子很小;一般拿架子清高的,多是那些小官。所以夏元吉与齐泰都给解缙面子,没有明目张胆地排斥他。

不出所料,解缙一路上滔滔不绝,开始劝说夏元吉、齐泰与他一条心,合伙反对圣上近期表现出的国策。说得非常严重,甚么“国之将乱”听得人心惊胆战。

夏元吉打着哈哈,既不想与他争执,也不赞同。他心道:我还是留着口水,到东暖阁再说罢。

圣上也是不嫌事多,明明知道解缙上书表示不满的事,商议政务、还叫上解缙作甚?

二月底的京师已经不冷了,乾清宫东暖阁里尤其暖和。

香炉里烧着炭,却不是为了取暖,而是熏香。墙边一座黄铜镂空的香炉,工艺十分精湛,表明光滑,宫人们将其擦得程亮;黄亮的色泽,为这里增添了不少奢华的气息。

铜炉里面燃烧的印|度香,是爪哇岛使臣进贡的东西,气味微微有点辛;初时会让人觉得不太好闻,习惯之后、感觉就会变得惬意。

不过朱高煦早已忽视了屋子里的气味,他的注意力被别的东西分散了。大臣们还没到,妙锦正在与他说话。

贵妃妙锦没有穿妃子的服饰,却穿着一件紫色交领袍服、头上戴着幞头。

她写的《汉王起居记》,朱高煦还没来得及看完,不过从已阅的内容看,他十分赞赏。所以朱高煦今天议事,就把她叫来了,希望她能记录一些更重要的事,将来好留给皇子皇孙们阅读。

对于朱高煦言谈之中露出的思想,妙锦却首先提出了异议。她觉得儒家理学是一种道德准则,让世人明道德、辨是非;若是天子认可另外的哲理,会让人们无所适从。

她对这种东西似乎特别在意,大概是很早以前朱高煦对“孝道”的论述,有点动摇她的思想了。她只有在动摇原先的观念时,才会如此执着刨根问底罢?

朱高煦不赞同,他说道:“人不是只靠一种规则,来建立道德的。世人最善于用多种标准、分类区别对待事物,以便于给自己找理由。就像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人不能食用同类。但五胡乱华之时,一些军队把汉人当军粮,也为其行为找到了理由:那便是认定我们是两脚|羊,属于牲口的一种。”

妙锦瞪圆了她的杏眼,惊诧得哑口无言。

朱高煦道:“而且汉文明从来都非常包容,十分注重世俗实用,甚么有用就信甚么。你可以看到,道教、佛教、景教、回回教拿世人无可奈何,大多人是甚么都信一点、如果能保佑他们得到某种好处的话。

孔子、荀子、墨子都是华夏哲学,属于同一种来源,朕不信这些东西,能搅乱天下人的是非黑白。不过这只是朕一人的判断。”

“可是……”妙锦颦眉道。

朱高煦说得起劲,马上又道:“那解缙要是没读过《荀子》,他如何知道‘假物院’的名字典故?”

妙锦听到这里,终于缓缓点了一下头。

很明显,解缙涉猎了《荀子》之后,并没有思想混乱,仍旧非常顽固。

或因妙锦是后宫女子,牵涉的势力比较少,朱高煦说起话来、就比较放纵随意。他又径直说道:“人类最奇妙的发明,便是奴役同类,并且总能给自己找到道德的理由。

站在一国之君的立场上,朕认为百姓们的收成、经营所得,以及对外藩的掠|夺所获,是一种生产力。而国内制度是一种生产关系,是瓜分收获的一种分配、谁多谁寡的事情。

朕还不知道,怎么

让多寡的问题更加公平合理;但至少要避免另一种事,别国跑来瓜分咱们的获得。所以工匠技术、善于学习、武力提升,朕认为都十分重要。”

朱高煦有他仅有的中学知识,当然也记得课本对近代中|国的叙述:帝|国主义殖民者、封建统|治者一起剥削劳动人民,让人民生活在血泪水火之中。他就是从这些简单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思索构建的观点。

妙锦似乎没听太懂,犹自思索了一会儿,便道:“大臣们必定会反对。”

朱高煦点头道:“妙锦说得对。所以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妙锦愣了一下,脸立刻变红,白了朱高煦一眼。

就在这时,宦官走进来躬身道:“皇爷,大臣们都到了,在斜廊上哩。”

“叫他们进来。”朱高煦道。

宦官道:“奴婢遵旨。”

不多时,一众文武便陆续走了进来,大伙儿面向御案方向叩拜行礼,有人在话里还提到了贵妃。

此情此景不是第一次,但朱高煦隐隐嗅到了紧张的意味。

大伙儿起身之后,解缙似乎迫不及待就站了出来,说道:“太祖有祖训,后宫及宦官不得干政!今日君臣议政,为何贵妃会在此地?”

众臣纷纷侧目,大多的眼神看起来、似乎在嘲弄解缙不识时务。果然鄂国公平安马上就开口道:“‘伐罪之役’中,贵妃常在中军大帐,有何不可?”

大明风云》小说在线阅读_第8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风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风云第8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