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历史|上朱棣五征蒙古,持续了二十多年,仍然没能彻底消灭蒙古势力。而朱高煦此时的兵器、战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想要一次性取得决定胜利,似乎也只是个梦想罢了。
朱高煦只能另想它法,苦思着自洪武年间以来的北方边防方略,欲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次日清晨,明军主力七军都陆续拔营,开始向南面偏东的方向出发。中军并不等待平安部,因为平安军是骑兵、要不了几天就能追上大军。
来时随军携带的大量武钢车、装满了粮食麻袋;此时大多都换上了受伤不能行走的士卒。伤兵身上盖着厚厚的毡毯,头上也包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张张脸。人们在车上还在回望北方,仿佛在观望大明军队一路征战的大地。
中军已决策了回师的大致路线。北段走“如海之湖”与捕鱼儿海东面,这边有大片的牧场;蒙古国(北元)阿鲁台治下的各部落,可能曾在这些地方活动。
大军一面行军,一面将派出骑兵,沿途烧毁鞑靼部落的帐篷和牧场,破坏他们过冬的物资,以便进一步削弱鞑靼部落的人畜数量、报|复去年他们对大明边境劫掠烧|杀的事件。
待军队行进至捕鱼儿海南面地
区后,明军将找到来时的路,照原路返回。路上还埋着一些阵亡的明军尸|体,也得挖出来运走。
之后诸军只要走到开平卫(锡林郭勒盟),情况便会得到改善。几个月前,明军就在那里建立了仓库,返程时正好能及时得到补给。
丰泉之地的火势还没完全熄灭,营地上的木车、木头仍在燃烧。烟雾夹杂雪花,一起在风中飘荡,空中笼罩着呼啸的风声。
漫天的雪花、亦未浇灭火星余烬,只将无数尸首掩盖在了积雪之下。
雪地上,许多明军将士在低头寻找着甚么,就好像在地上采集果实一样。周围时不时响起“咔、咔”的劈砍声音,柴刀像劈在硬木上一样的声音;但将士们不是在砍木头,而是在砍冻僵的尸|首!
大伙儿只对脑袋感兴趣,砍下脑袋就不管尸身了,因为明军仍保留着首级换赏钱的军法。昨夜傍晚,人们还发现了附近有野狗出没,军队还没离开,冬季饥饿的野兽就迫不及待地盯住了人类留下的尸体。
一枚枚髡发的、披头散发的脑袋,被挂在将士们的马上,血污中裹着积雪,场面十分恐怖。
这时,不远处一群整齐的骑兵渐渐走了过来。红色的军旗和斗篷在风雪之中飘荡,分外显眼。中间异常壮实的大汉正是大将平安。
马队很快遇到了一群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人,有男有女,大多裹着野兽毛皮。那些人,好像刚从牢里被放出来,又好像乞丐一样;人群遇见平安的马队,便避让到了一边,一个个抬头观望着。
一员武将上前禀报道:“大帅,这些人是汉人。鞑靼军袭边时,劫掠大明人口到草原上,把他们都变成了鞑靼贵族的奴|隶。”
平安回顾路边的人群,见人们也在观察自己。他们满是污垢的脸上,眼神却充满了感激,显然难以忍受草原上的奴|隶生活。
平安挥手道:“给他们分发吃食,都带走!再问明白他们的家乡籍贯,登名造册,回到国内交给地方官。”
武将抱拳拜道:“末将得令!”
顿时乞丐一般的人群里有了跪伏在了地上,有人说道:“草民等叩谢将军搭救!”众人都先后跟着跪伏在了雪地里,一阵嘈杂。
平安挥手喊道:“你们都起来罢,都是自己人。”
他没说两句话,拍马离开了此地。过了一会儿,平安又指着远处那些寻找着首级的军士,下令道:“派人去告诉弟兄们,立刻回到各自的营中。咱们要拔营启程了!”
雪愈下愈大,营地上的嘈杂与马嘶、都被掩盖在了大雪之中。除此之外,远处便空无一物。厮杀早已停息,此时就算是平安的骑兵,也再也找不到敌军的踪迹。
各营的骑兵逐渐聚集,然后陆续离开了此地。白茫茫的大地上,一股股黑漆漆的马队影子,慢慢地移动着。
前方是好似没有尽头的回程之路。
大军在冰天雪地的草原跋涉,走了将近两个月。从十月中旬一直到腊月初,军中的粮秣已经消耗殆尽,二十余万人精疲力尽。
这时前方传来了一阵阵欢呼声,无数人听到了动静、都在张望。人们在朦胧的风雪中,终于看到了远处隐约的城楼影子。
“开平卫!”呼喊声中,夹杂着一个地名。
随着军队逐渐靠近城池,便见留守仓库的官军、卫所将士都迎接到了城外,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白茫茫的荒野上,今日就像过节了一般。
开平卫有仓库,囤积有粮食。粮仓立刻被打开,各营将士进城后领了粮食,城中各处升起了炊烟。马肉吃到想吐的明军将士们,终于得到了补给。
远近的将士们兴高采烈地唱起了歌谣,到处都是笑声。
大军一到开平卫,往南直到隘口关(张家口),还有两个仓库;再往后,北征军将士在大明朝境内,将可以从各州县官府得到充足的粮食。苦日子总算到了头……
不顾天气严寒,朱高煦在团龙服外面裹了一件毛皮大衣,走上了开平卫破旧的北城楼。他眺望着北边走过的方向,一时间、心头竟有种百感交集的感受。
但回望城中的炊烟缭绕,他也暗自松了一口气。不管怎样,此次北征已算顺利完成。
这时文官侯海走上了城楼,送来了一叠奏章和卷宗,都是最近几个月、从京师送来北方的东西。
有司官员派人将这些公文送到开平卫之后,没有追到皇帝的人马;此地往北已无驿道官铺,许多公文便放在了这里。直到现在,朱高煦才拿到奏章。
朱高煦走进城楼,在椅子上坐下来,随手翻看着,大多都是内阁的政务卷宗。里面还有两封信,郭薇与皇宫后妃写的书信。
过了一会儿,朱高煦发现守御司南署钱巽的一份奏章。他翻开大致看了一遍,马上被吸引了注意,立刻又细看起来……守御司南署制作出了有效射程八十步的火铳!
钱巽的奏章中叙述,南署得到每年两亿钱(二十万贯)的拨款之后,在京师朝阳门大校场南边的秦淮河岸,修建了堤坝和南署铁厂。他们召集大量工匠,尝试制作朱高煦提出的长管火|铳;这份奏章、便是禀报铁厂制作火铳的成效。
以前朱高煦多次说过,要增加铜火铳的威力,须得加长铳管。
(朱高煦的说法有他的道理,因为按照他初中学到的加速度原理:铅丸得到火|药的推力形成出|膛速度,不仅与火|药推力大小有关,而且与推力加速的时间成正比。加速时间越长,铅弹的出膛初速度越快;所以要加长铳管,以增加铅丸的受力时间。)
钱巽等官吏似乎并不懂这样的原理,不过是奉旨行事。
从奏章里写的内容看,铁厂工匠想了很多办法。先是无数工匠仍用铜铸铳身、然后铆接,但没能做成;后来南署工匠又用熟铁锻裹、钻磨,反复尝试,这才做出了更长的火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