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徐辉祖却一本正经,毫无笑意,他沉吟片刻,终于对吴高道:“江阴侯若驰援贵州,一定要把胆子拿出来,豁出去跟他拼!朝廷拥兵二百万,不怕与高煦两败俱伤,只怕输了气势!”

吴高抱拳拜道:“末将谨记魏国公真言!”

“一切明晨见分晓。”徐辉祖瞪眼道,“高煦这个逆子,欠收拾!再没有长辈兄长去狠狠教训他,他不知天高地厚,怕是要变成混世魔王了,将这天下搅得天翻地覆,毫无规矩方圆。”

吴高谦虚地说道:“若是魏国公能亲自出马,那定能稳操胜券。”

徐辉祖露出十分憋屈的表情,“当年靖难之役,若是我没有被朝廷临阵调走,不打得他满地找牙!”

“罢了罢了。”徐辉祖摆了摆手,扭头道,“此番朝廷要是用了我的大略,一战便能定乾坤!让高煦偷鸡(贵州)不成,再丢云南一把米,在四川变成笼中之鸟,困守死地。好让他明白,不听话的后辈、下场都不会好。”

俩人拜道:“祝明日御门朝议,魏国公旗开得胜!”

第二天早晨,天上竟然下起了雨。冬月最后两天的天气已十分寒冷,下雨更冷。积水沿着巍峨的宫室重檐上往下淌,皇城里的砖地上仿佛一片水海,幸好有大量的明渠和暗渠,不然非得淹起来不可。

陆续一些打着伞的文武大臣,趟着积水向台基上的奉天门走去了。玉石雕琢的各种动物,坚如磐石的不变眼神、仿佛在静静地注视着他们。

系着大明皇朝万里江山的新一轮|暴|力争夺,即将在这里酝酿、并很快拉开序幕。

这样的关键一天,却没有宏大的礼乐,人也不多。雨中只有一个人语气不惊地说:“冬天下这么大的雨,还真是少见。”

另一个打着伞的人稍稍挪了一下伞,露出了脸,正是兵部尚书金忠,金忠瞧了一番雨幕,点头道:“魏国公说的是,这天气着实不多见。”

徐辉祖马上又道:“对了,能用汉王府那个钱长史,把郭部堂(郭资)换回来吗?或许朝廷还可以再加点条件。”

“哦?”金忠愣了一下,他似乎意识到这是一个甚么交易,不只是朝廷与汉王的交易、可能还有别的意思。金忠没有马上回答,用伞指着上面道,“先去御门再说。”

徐辉祖点头道:“请。”

众人都打着伞,不过靴子、袍服下摆还是难免被雨水打湿,奉天门门口的砖地上潮|湿一片。

今早来了不少人,有文臣也有武将。最稀奇的是官职地位差别非常大,有国公、部堂,也有耿通这样的七品科道官……不过只要有人稍微留心,就能发现,很多官位很高的人却并没有到,在场的列位者与官职高低关系不大。

眼下这些人,才是洪熙朝廷筛选出来的亲信文武。

兵部尚书金忠随便看了一下,就能大概明白,其中大概有四种人。

一是旧燕王府心腹谋士,金忠、袁珙、吕震;包括未到的姚广孝,在太宗立太子时坚定地站在了朱高炽这边。二是东宫官员出身的文官,三杨等人。三是投降了的建文朝重要文官,蹇义、夏元吉。

四是“靖难之役”中的北军武将。

不是所有的靖难武将都在。靖难武将太多,人一多就不可能都一条心!

像公然支持汉王的邱福,便未被准备前来,以及与邱福关系好的武城侯王聪等。除此之外,没来的人还有一些疑似与汉王关系好的侯伯爵,如王宁;毫无建树的几个驸马都尉……

而那些曾留守北平、辅佐过朱高炽守城的武将,隆平侯张信等人,他们立刻得到了重用,大多参加了今日的御前会议。

更多的是一些在“靖难之役”中有军功、但没得到先帝特别厚待的武将们,朱高炽称帝后才给他们升官加爵。

比如谭忠(其父谭渊战死),因为犯了人命案,降爵为伯,被立刻恢复了崇安侯;带着一大票船投降的水师大将陈瑄,只封了伯,立刻被加封为侯;战功赫赫的泾国公陈亨之子陈懋,被降爵世袭了个伯,很快被升为宁阳侯;以及能征善战却没封爵的柳升,也得到了安远侯的爵位。

大家因为高炽登基为帝,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前的功劳得到了认可,心里都是感激今上的。

所以这些在京的大多数文武,根本不相信汉王说的谋君弑父。弑父这等大逆不道丧心病狂的事,在大明朝完全不容于世、极其罕见。一向有仁厚名声的高炽会干此事?实在难以叫人相信。那么多读圣贤书的东宫党|羽,似乎更不可能一起合谋干这种事!

加上京师一大帮文臣、国子监学生、生员文人出示证据供词,以及各种文章的舆情;人们基本认为谋君弑父只是藩王造反的借口。或许东宫故吏确实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但并不影响大伙儿的俸禄以及升官加爵,所以并不重要。

今上登基几个月来,确是干了很多对稳固皇位有益的事……

不过只有一个人例外,不属于这四种人的任何一方,那便是徐辉祖。

此人是武将,却根本不是燕王府一系的人。徐辉祖很受大家关注,毕竟是供奉在城隍庙里神灵的长子!而且他的个子极其高大,魁梧身材超过了奉天门里的所有人。

传言徐辉祖很能打,“靖难之役”因为被文弱的建文皇帝猜忌,才没啥战绩可言。

武将们看见徐辉祖是有点膈应,但一想到汉王如果进京,他们这些被洪熙帝重用、刚刚加官进爵的人,肯定要被打回原形,让位给汉王府一系;于是以前的旧怨也似乎变得稀薄了……毕竟真正出身燕王府护卫的武将,活到现在的并不多;所谓“靖难功臣”,其中不少是投降的建文朝武将,或早或迟罢了。

众人等了一会儿,朱高炽从奉天门北边的入口进来,走上了上面的宝座。

“臣等叩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诸臣跪伏齐呼道。

“免礼了。”朱高炽的口气里有点喘,“今日议事,朕想明白诸位爱卿对平叛方略的主张。有两个方略,你们先听听。”他说罢转头看向兵部尚书金忠这边。

金忠展开一份奏章,开始念张辅的言辞,里面诉苦的内容当然不念。念完之后,徐辉祖出列,当众谈起了另一个方略。

御门内渐渐嘈杂起来了,人们议论纷纷,还有交头接耳者。看来今天的两个方略,是不可能让所有人异口同声了;或许只有简单明了的军政之见、才能没有争执,大战方略显然不属于此类。

金忠只负责念张辅的奏章,念完之后他就一声不吭了。

他现在心里主要想的事、反而不是人们关心的大战方略,却是之前在御门石阶上,徐辉祖说的“交易”。

大明风云》小说在线阅读_第48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西风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风云第48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