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日月_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7节

安意如
总共103章(已完结

日月 精彩片段:

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7节

前往青朴之前,桑吉还有些手续要到桑耶寺交割,长生独自在寺中转。桑耶壁画精美绝伦,是声名在外的文化瑰宝。对于本族的僧人而言,绘画本身是一种宗教仪轨。以绘画技艺来供养佛,本身即是修行。

完成一幅唐卡、坛城和壁画,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古老技艺传承,内心安妥专注,艺术性是无意间必然成就的高度。对佛的虔诚和敬服,在完成的过程中,已经抵达。

桑吉请一位从小在寺中修行学习绘画的英迥拉为长生讲解。这些壁画深藏在中心大殿的夹道中,若非专人指点,很难看出门道来。

沿着窄小的石阶从一楼走上二楼,廊道幽暗狭长,昏暗无光。桑耶交通闭塞。正因如此,这些历时约一千三百年的壁画经历患难,才得以保存。有些年代久远的壁画剥落、凋残,如敦煌壁画一般。只剩鲜艳的色彩和模糊的线条可见,金粉闪烁,犹如历史的余烬,古旧乐章连绵,诸相尽归无常,湮灭始终令后人感慨,惋惜。

长生打着手电细细观看。佛本生记,经变,传说以及佛经里的故事,内容繁复浩大。每看一卷都要耗费极长的时间。他珍惜这样的一期一会,深深感到自豪。再走出大殿,依然日光明照。高原的阳光让人很难准确地察觉时光流转。有一种错觉,他仍是那个身在寺庙里的小男孩。

在顶层俯瞰整个寺庙,仿佛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眼睛和记忆同时被擦亮。长生想起,尹莲对他提及,当年她前往藏地是因为重复做一个梦,梦中寺庙的转经廊和桑耶寺一模一样。

红尘浩瀚,她因此机缘遇见他。婆娑世界,他因为遇见了她,命运由此截然不同。

生命中最初始的秘密,没有几个人知道--当年,如果他没有随尹莲去北京,他就不会成为尹长生。也许,他会终生留在这高原上,安静无名度过一生。也许就留在寺庙里,成为一名心思净洁,终身侍佛的修行人,和桑吉一样。

命运的暗流在庞杂浩荡的人世间穿梭进退。假如,再给他一次抉择的机会,三十多年后,他确然知晓自己依然会做出当年相同的选择。尹莲是他的缘起,亦是他的劫数。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长生和桑吉在寺庙旁的宾馆歇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在镇上吃完早餐,捎上路边的两位阿尼拉,一起出发。

青朴和桑耶虽然相隔只十余里,但山道难行,行车比步行快不了多少。若不是越野车,怕会慢上加慢。太阳未出来之前,海拔四千五百米的地方仍是寒凉。云雾深浓。青朴山若隐若现。长生开车,桑吉坐于副驾,两位阿尼拉在后座,一路除了诵经声,四人不交一言。

车到山下就停住,车上的物资需要徒步背上去。路过朝圣的人都来帮忙,如此仍是往返了三四趟。

作品简介:

这是安意如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书中描写了一个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

本书也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未在书中真实出现,但却像一个符号,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亦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内涵。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执障与觉悟,一体同源,它终将被人证得。”

作者:安意如

标签:安意如日月西藏修行

日月》最热门章节:
1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22节2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21节3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20节4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9节5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8节6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7节7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6节8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5节9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4节10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3节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