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日月_第一章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第16节

安意如
总共103章(已完结

日月 精彩片段:

第一章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第16节

远山和树木的轮廓在日色中逐渐清晰,车在清晨时分抵达格尔木。

格尔木,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一九五二年,跨越“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从西宁修到格尔木。一九七九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八百一十四公里铺通,全线通车后,高原上僻静的小城格尔木密集进入大众视线,开始有人在此逗留。取道去三江源,去昆仑山口,去看盐湖。一九七九年,他随尹莲到此,此地还是初具城市雏形,人迹罕至。

在长生心里,时光深处,格尔木依旧是个小镇,而非现在的新兴城市。

重抵格尔木,走在街上,长生惊觉时间流动如此迅疾,生动,无情。它令一个当年荒僻的小镇,变成明显有城市气质的地方,亦令当年的幼童涉过了而立之年。格尔木朗朗而立,是岁月的镜面,令他不得不直视内心的苍老,荒芜。

下了车就去旁边的火车站买了车票,选择坐火车去拉萨。格尔木之南,就是故乡。

一路奔波,到此终于要休整一下。住进了格尔木宾馆,当地最好的宾馆之一,整齐洁净,服务周到。洗头,冲凉,刮完胡须之后,出门去旁边的超市买点东西。凌晨的车,由格尔木到拉萨尚需一天。

潜意识里,他又不自觉拖延回到故土的步伐。因为自觉面目全非,羞于面对。

出乎意料的,宾馆旁小小的超市里挤满了人,热闹得令人起疑。长生听到身边人议论,接下来几天可能会停水,可能会发大水,先后听来几个版本,不知真假。只见不断有人蜂拥到超市来采购,小孩兴奋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呼小叫。他听到身边人在感慨,真是,格尔木过年也没这么热闹。

长生买的东西少,两瓶水,一碗面,一盒木糖醇。眼见他只买这点东西,身边一位大姐好心提醒他多买点以备不时之需。长生一笑说,谢谢,我明天就回拉萨。

是回,而非去。脱口而出后,才怅然吃惊,察觉蛰伏的念想有多深。此身之于西藏,长生自认是弃子。非是西藏抛弃了他,而是他自觉离弃了西藏。长于北京,成年后工作经商足迹历遍大半地球。投身了另一种光怪陆离,催人麻木的城市生活。是以此时近乡情怯,心中惭愧。

怅怅然出了超市门,日色竟还鲜亮。这高原小城日光丰沛,不依不饶。幸好还有丝丝凉风,道旁树木青葱挺拔,是高原特有的昂然之态。迎面有年轻女子牵着孩童走过干净街道。小孩看见他,甜美一笑,长生亦摇摇手。这骤然而至的温馨刺目,照亮他心底空洞,酸楚。

记忆里恍惚有过类似的温馨场景,当年尹莲一定带着自己走过这样的街道。

要在远镇的落日里踽踽独行,检点悲伤深处,才痛恨自己倔犟,痛恨生性的疏离,错失了那么多相处的时光。光阴一去不返,岁月深处,往事难追,故人再难亲近。

作品简介:

这是安意如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书中描写了一个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

本书也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未在书中真实出现,但却像一个符号,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亦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内涵。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执障与觉悟,一体同源,它终将被人证得。”

作者:安意如

标签:安意如日月西藏修行

日月》最热门章节:
1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22节2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21节3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20节4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9节5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8节6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7节7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6节8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5节9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4节10第五章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第13节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