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北洋辫帅张勋:北洋兵戈之七_第一章 改邪才能走正道

董尧
历史小说
总共8章(已完结

北洋辫帅张勋:北洋兵戈之七 精彩片段:

第一章 改邪才能走正道

1秧田里的风波

1868年。仲夏。

江西奉新县的虬岭地区,业经许多日子没有落雨了,新插下田的秧苗,一片一片的枯萎,掠过地面的风也是干燥的。望着湛蓝的天空,许多庄稼人都在长嘘短叹!

此刻,从赤田村走出一个毛头孩子,赤背光脚,腰间挂一件破烂的裤头,草绳系一只烂竹篓挎在肚皮前,手中拿一根竹棍,蓬头垢面朝一片秧田走去。肚皮挺着,脸仰上天,脚步迈得疾速,像是有、十分紧迫的事要做。

他叫顺生者(张勋26岁以前的名字,虽然还有名叫系瓒,可村上人谁也不叫,早被人忘记了),是村上最顽劣的孩子,去年刚把后娘气死,成了无人敢收养的孤儿。望着他的背影,村上人不屑一顾地叹道:“浪子,又到什哩地方去作孽!”

顺生者顶着烈日,从大道上下来,迈过田头埂,便大步流星地朝一片秧田冲过去。

这片秧田是岗咀头村老翰林许振初家的。许家殷富,牛强马壮,田广地肥,又有自家的河塘。秧田旱了,自然有水车往田中车水;田里有水了,苗壮秧青,一派葱郁。常言说得好:有水便有鱼。许家秧田里的鱼虾,引得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孤儿顺页生者心痒。故而,背着篓、拿着杆赶来摸鱼捉虾。

顺生者来到秧田中,把竹篓放在田埂上,手拿杆儿便跃进了秧田。

顺生者野惯了,平时无事还生非,何曾做事情守规矩。进得秧田,不管秧苗、垅溪,大脚小步只管糟蹋:刚刚复苏的秧苗被他踩入泥底,拦水的溪埂被他踩得沟沟壑壑。眨眼工夫,稻田中便一片片墙倒屋塌,像临了一场严重的雹灾。

许家的稻田里,近几天业经发现了好多片秧苗被这样毁坏了。主人十分气怒,决心抓住坏秧的坏蛋。于是,便交待了长工头老熊去暗地里的守护。

老熊,50岁的人了,在许家当长工也有20多年了。为人忠厚,干活勤快,甚得翰林一家人的器重,l0年前便委他做了长工头。秧苗被人糟蹋的事他也听说了,心里怪纳闷的:“难道说是东家的仇人坏的?不会呀!翰林的人缘还可以,小辈们多是女孩子,唯一的一位少爷许希甫,正在馆里读书,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他不会得罪人。再说,一片一片的毁秧苗,即便是报复,也算不了大仇。”老长工接受了任务,对东家说:“我去看护看护。”又说:“怕不是什么大事。”熊长工躲在一个河沟边,正在吸烟嘹望,忽见一个半大孩子钻进稻田,大跳大跃,发疯般地窜来窜去,把秧苗坏了许多。他从河沟跳出来,一边朝秧田跑去,一边大声吆喝:“你在做什哩?小坏蛋!顺生者正兴致勃勃找鱼寻虾,踩倒秧苗的同时,他也弄了一身泥水,早已成了一个泥人。听得有人喊叫,心中一惊,连逃跑也忘了。老长工冲上去,一抓把他揪了过来,大声骂道:“坏东西,你家不吃米?秧苗都踩坏了,怎么长稻?你瞧瞧,田塍也都坏了,水沟也坏了,你家就不作田了吗?作孽不作孽?

顺生者自知做错了事,任凭老长工叫骂,只是垂头不语,那光亮的额头,渐渐冒出了汗水,两只泥猴般的小手,只顾在沾满泥水的短裤上抓捏。此刻,熊长工倒是萌起了爱惜之情。他瞅瞅他,觉得这孩子眉眼、脸膛都长得端正,只是体瘦,面污,像个小乞丐。便换了换和蔼的口气,问:“你叫什哩名字?

“我叫顺生者。”他仍然垂着头,半天才说。“你是哪个村的?姓甚?”

“赤田村,姓张。”“你爸叫甚名字?”“我爸早死了,叫张衍任。”

作品简介:

十卷本系列纪实文学《北洋兵戈》是董尧先生的有谓之作。为十人立传,耗二十年功,积三百万言,先生大可无憾矣。丹青施于天地,臧否贯乎古今,物议何如,不必理它,做成了一件自我选择的事,总是痛快淋漓的。

名为纪实文学,史传的色彩毕竟浓烈。故《北洋兵戈》既可视为小说家言,亦可作史读、作野史读、作闲史读、作逸史读、作奸雄史读、作英雄史读……无意间,董尧先生又做了一回太史公,幸甚!幸甚!

这太史公很难做。一难,相隔时距太短,历史的混沌尚未沉淀出水清沙白的了然;二难,主流偏见太重,武断的谳议依然左右着官方民间的口舌。你写,你写什么?你凭什么写?好在,董尧先生早在写作的中途,即已脱离了鱼贯相随的精神队列,借离休之机,完成了他无职无位的平民回归。每每相聚,杯酒畅言,董尧先生无不慨然于精神之自由、笔之自由得来不易。常聚常饮,常饮常醉,常醉而常清明,醉眼中回望二十年心路,《北洋兵戈》只能是一个平民文化人历史思索后的个人话语。

目下流行的中国近、现代史,将公元l912年至公元l928年间的中华民国史定性为军阀政府背景下的军阀割据与军阀混战是不很恰当的。如果多一点历史的权衡,我们自会承认,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们当年的理想,辛亥之后九十年尚未完全成就,谁又有权利气壮如牛地将中华民国最初的十六年描成污团?中国,至今依然还处在转型期。转型期的不确定因素极多,所以这期间多无验之成效的思维定式、行为定式或权力定式。中华民国初期的大局波荡,这也是武人、文人、能人、坏人一逞其志的诱因。

《北洋兵戈》纪实文学的传主共十人,不论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大抵皆为否定对象。董尧先生为这些历史人物立传,无异于公开了一种有别于政治审判的文化评判立场。这是需要胆气的。粗览《北洋兵戈》,我知道董尧先生的文化评判还包含了更多的历史理解和人文宽容。因为,他追踪的是历史的人迹,并由此探寻历史的人心、人情或人智;转换为文字,《北洋兵戈》自然也成为一份迟到的关于中华民国初期风云人物的奋斗、发达、寂灭的记录。何必要分什么反与正呢?那是戏台的演出之需。生活中,没有人来得及丈量人性,匆匆过客,抓住了所求,又纷纷抛弃了所得。我钦佩董尧先生的写作毅力。我更钦佩他对十位传主的人性、人格所作的历史开掘。辫帅张勋,何其反动耳!但他的政治忠诚所折射出的人格坚定,正是他之后纷纭政坛上消磨最甚的良知良能。他如吴佩孚、段琪瑞、张作霖诸公,在爱国守节的层面上,也是没有污点的。

因为资料所限,《北洋兵戈》一书目前还做不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大略如此,皂白仿佛,作者与读者,基本可以无憾也。是为序。万千言又在序外。

作者:董尧

标签:北洋辫帅张勋:北洋兵戈之七董尧

北洋辫帅张勋:北洋兵戈之七》最热门章节:
1第八章 我看咱们再观望几天2第七章 在徐州建祠堂3第六章 他要在九里上树纛旗4第五章 徐州是久留之地吗?5第四章 他在南河沿安了家6第三章 恩赏一件黄马褂7第二章 从当旗牌兵开始8第一章 改邪才能走正道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