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_绪论

余伯流陈钢
中国历史
总共29章(已完结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精彩片段:

绪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坐落在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区域主体横跨“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宁冈县已并为井冈山市,酃县现已更名为炎陵市。以及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割据势力曾扩展到吉安、安福各一小部。万安、泰和、桂东、资兴等县边地皆属根据地的外围屏障。

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与形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湘赣边军民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血与火的搏击中开辟与形成的。“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称之为“奇事”。这里,且让我们考察和简述一下这种“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奇事”所发生的背景及其大略情况。

第一,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之前,湘赣边的革命斗争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构筑了根基。

从党群基础看,在大革命时期,就有欧阳洛、朱亦岳、陈正人、龙超清、刘作述、刘寅生、陈韶等在湘赣边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共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发展革命武装,边界六县曾拥有枪械970余支,并先后夺取了政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该地区的革命力量遭受国民党豪绅的血腥镇压,“地方武装只袁文才、王佐各六十支坏枪在井冈山附近”。然而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赣西农民自卫军仍屹立在湘赣边陲,经常出没于宁冈茅坪和遂川大小五井的莽莽山林之中,坚持时起时伏的游击斗争。从地理环境看,罗霄山脉中段是武装割据的理想之地。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加之物产丰富,民风淳朴,而且距南昌、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较远,敌人鞭长莫及,两省边界为军阀“不管之地”,革命力量有可乘之机,有纵横自如的回旋空间。总之,这种良好的党群根基和极好的地理环境,无疑奠定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基础。正因为如此,当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刚一上山,就看好这块“风水宝地”,拍板定策,落脚生根,以图发展壮大。

第二,毛泽东引兵井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的决定性条件。

湘赣边界的工作,是从1927年10月做起的。在此之前,无根据地可言。毛泽东在湘赣边秋收起义失利后,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适时地放弃了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原定计划,在文家市作出了“向萍乡退却”的决定。从此,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了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移。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进抵井冈山地境莲花,得悉江西省委提供的可靠信息,决定引兵井冈,随后到达永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部队获得新生。10月初,毛泽东在古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确定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并获得宁冈“山大王”袁文才的鼎力支持,工农革命军始驻茅坪,建立了茅坪医院和后方留守处。在茅坪,工农革命军安营扎寨,休养生息,恢复了元气,站稳了脚跟,并派人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取得了联系,沟通了信息。10月底,毛泽东会见王佐后,率部进抵茨坪。为了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毛泽东和前委从是年11月到翌年2月用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暴动和分田斗争,同时派出游雪臣、何长工等改造带有绿林积习的袁、王部队,颁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创办了桃寮红军被服厂,恢复了草林集市贸易,并精心组织和部署了三大战斗,攻克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城,建立了三县红色政权,击破了赣敌的第一次“进剿”,从而开创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这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初步形成。

第三,朱毛两部的井冈山会师,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走向全盛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粗具规模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工农革命军被调往湘南,结果边界被敌占领一个多月,史称“三月失败”。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万余人,移师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朱德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从原来的2000多人激增至10000余人。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随即召开了边界党的“一大”,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边界特委,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红军和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军委根据边界割据斗争的实际,制定了“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七条正确政策,毛泽东、朱德还创造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指导红军的游击战争。是年五六月份,红四军以不足4个团的兵力,在同敌军八九个团,甚至18个团兵力的搏击中,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战斗的重大胜利,击破赣敌第二、三、四次“进剿”,边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并延伸至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茶陵西南部以及吉安、安福各一小部。正当朱毛红军准备实施“推进战略”时,湖南省委不察当时的情势,派员强行将红四军主力拉往湘南,导致令人痛心的“八月失败”。幸而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回师井冈山,红四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随后又三战三捷,收复了边界失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方日臻巩固。10月,毛泽东在边界党的“二大”上总结了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这一时期,边界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办了军械厂、造币厂、印刷厂以及红色圩场和小井红军医院等,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建设了井冈山和九龙山两个军事根据地。是年12月10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800余人上山与红四军会合。

第四,边界军民英勇的后期斗争,支撑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旗“始终不倒”。

1929年1月上旬,为了打破湘赣敌军的“会剿”,红军主力实施“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兵分两处,红四军由毛泽东、朱德率领出击赣南,红五军及红四军三十二团由彭德怀率领留守井冈山。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月下旬井冈山失守。随后,湘赣军民在边界特委领导下,改变斗争方式,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地方武装,恢复割据区域,开创了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这时,红五军应湘鄂赣特委要求,开往湘鄂赣边境活动,12月返回湘赣边界。1930年1月,红六军和赣西红军总司令部成立。2月,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袁文才、王佐二人在永新被错杀,酿成根据地的一大悲剧。“二七”会议后,一场新的土地革命风暴席卷赣西南,边界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7月,赣西南地方武装主力红二十军成立。是年10月4日,红一方面军在红二十军及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一举攻克吉安重镇,赣西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这时,赣西南地域有34个县相继建立了红色政权,苏维埃势力拥有纵横400里、赤色群众400余万的广阔区域,红透半壁江山。“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二、毛泽东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卓越贡献

作品简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坐落在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区域主体横跨“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以及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割据势力曾扩展到吉安、安福各一小部。万安、泰和、桂东、资兴等县边地皆属根据地的外围屏障。

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和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史的学术专著。该书依据大量第一手历史文献和口碑资料,以新的视野、新的框架、新的史料、新的见解,生动地展现了当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创造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轨迹与丰功伟绩,深刻地揭示了堪称中国革命精神传统之源的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其猎涉之广、分量之重、论列之全、刻画之细,在国内尚属罕见,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为首次披露。

作者简介:余伯流,男,1942年生,江西上饶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专家。著有《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经济史》、《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等书,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陈钢,男,1952年生,江西省宁冈县人。曾任宁冈县党史办副主任、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馆长。现为井冈山学院井冈山精神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喋血井冈山》、《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作者:余伯流 陈钢

标签: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红军历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最热门章节:
1后记2附录 四、揭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八个历史谜团3附录 三、井冈山时期红军主力团建制追踪4附录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物谱5附录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事记(1927年8月—1930年10月)6第五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十三章 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7第五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十二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影响8第五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十一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9第四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1929年1月—1930年2月) 第二十章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崛起10第四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1929年1月—1930年2月) 第十九章 袁、王之死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